
中国●山西●梦之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
版权所有:山西梦之路文化传媒 容博恒昇房地产集团 备案/许可证编号:晋ICP备14005413号
网站管理 技术咨询QQ: 630070045
谭嗣同(公元1865年3月10日-公元1898年9月28日),字复生,号壮飞,湖南长沙浏阳人,与陈三立、谭延闿并称“湖湘三公子”。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,维新四公子之一,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。他主张中国要强盛,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,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。公开提出废科举、兴学校、开矿藏、修铁路、办工厂、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。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。公元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,失败后被杀,年仅三十三岁,为“戊戌六君子”之一。代表作品《仁学》《寥天一阁文》《莽苍苍斋诗》《远遗堂集外文》等。
生平事迹
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、甘肃道台、湖北巡抚等职。生母徐氏出身贫寒,作风勤朴,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。10岁时,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。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,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,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。
公元1877年,在浏阳与唐才常订交,他又师涂启先,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,开始接触算学、格致等自然科学。此后又到兰州,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。
公元1884年,他离家出走,游历直隶(今河北)、甘肃、新疆、陕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江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山东、山西等省,观察风土,结交名士。劳动人民反封建斗争精神的濡染,开阔了他的视野,使他的思想富于斗争性。
公元1888年,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,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,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、史地、政治的书籍,丰富自己。
公元1894年,中日甲午战争爆发。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妥协退让,中国战败,签订了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。
公元1895年5月2日,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,要求拒和、迁都、变法。深重的民族灾难,焦灼着谭嗣同的心,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,坚决反对签订和约,对清政府“竟忍以四万万七千万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”的妥协行径极为愤慨。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,开始“详考数十年之世变,而切究其事理”,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。他感到“大化之所趋,风气之所溺,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”,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,才能救亡图存。
公元1897年夏秋间,写成重要著作《仁学》,它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。他在这部著作中,愤怒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所造成的“惨祸烈毒”和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摧残压抑。指出对于那些昏暴的专制君主,不仅可以不为其尽忠死节,而且可以“人人得而戮之”。
公元1898年初,接受了倾向维新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的邀请,回到湖南协助举办新政。他首先加强了时务学堂中维新派力量。自己担任了分教习,又安排唐才常任中文教习,协助任总教习的梁启超,在教学中大力宣传变法革新理论。孔子改制、平等、民权等学说由此而乘风扬波,日益恢张。他还把《明夷待访录》《扬州十日记》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,向他们灌输革命意识,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。
公元1898年3月,他又与唐才常等人创建了维新团体南学会。南学会以联合南方各省维新力量,讲求爱国之理和救亡之法为宗旨。为了加强变法理论的宣传,他还创办了《湘报》,作为南学会的机关报,由他任主笔。由于对湖南新政的尽力,使他以“新政人才”而闻名。
光绪《明定国是诏》后不久,就有人向光绪帝推荐谭嗣同,光绪帝同意召见。8月21日,他抵北京。9月5日,光绪下诏授给他和林旭、刘光第、杨锐四品卿衔,参与新政。次日,光绪又召见他,表示自己是愿意变法的,只是太后和守旧大臣阻挠而无可奈何,并说:“汝等所欲变者,俱可随意奏来,我必依从。即我有过失,汝等当面责我,我必速改。”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,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。他参政时,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斗争已是剑拔弩张。慈禧太后等人早有密谋,要在10月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发动兵变,废黜光绪帝,一举扑灭新政。9月18日,谭嗣同夜访袁世凯,要袁带兵入京,除掉顽固派。袁世凯表面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,实际是向荣禄告密,荣禄密报西太后。21日,西太后发动政变。慈禧连发谕旨,捉拿维新派。他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,反而筹谋营救光绪帝。但计划均告落空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毅然回绝了友人的保护,并对来人说:“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,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,此国之所以不昌也。有之,请自嗣同始。”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,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。24日,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。在狱中,意态从容,镇定自若,写下了这样一首诗:“望门投止思张俭,忍死须臾待杜根。我自横刀向天笑,去留肝胆两昆仑”。9月28日,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。当他们被杀时,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。他神色不变,临终时还大声说:“有心杀贼,无力回天,死得其所,快哉快哉!”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。
公元1899年,他的遗骸运回原籍,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。墓前华表上挽联写道:“亘古不磨,片石苍茫立天地;一峦挺秀,群山奔赴若波涛。”其著作编为《谭嗣同全集》。
孩子应该学会节俭和勤劳
谭嗣同的父亲是清朝末年的重臣,官居四品,按常理,这样的家庭一定锦衣玉食,财源滚滚,但谭家生活却很简朴。他们每顿饭也是只有三四个菜,而且都是蔬菜,少有鱼肉;穿的衣服也是很简单,经常是打着补丁。谭嗣同从懂事起,就看到身为四品官夫人的母亲常穿着一件丝麻衣,前后大约穿了十来年。
作为一个“贵夫人”,母亲却劳作不辍,没有一刻清闲。谭家请了一个家塾先生,住所离母亲不远,夜中醒来,经常听到纺车的声音。一天,他问小嗣同:“你的仆人真勤劳,每天晚上纺线至深夜。”小嗣同不解地说:“仆人?我家没有请仆人啊?”先生说:“那我怎么每天晚上都听到纺车纺线的声音呢?”小嗣同这才明白过来,笑道:“我母亲经常纺线到深夜,想必是我母亲吧。”这下轮到先生吃惊了,他感慨地说:“是吗?作为四品官宦人家,这真是闻所未闻的事啊。”
谭嗣同虽生于官宦之家,却没有染上懒惰的习惯,这与母亲平时的严格教育和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是分不开的。
孩子应该学会自立
小时候的谭嗣同,受母亲的影响最大。在儿女眼里,母亲是一个十分威严的母亲,平时不苟言笑,一旦孩子有了过失,必严加斥责,甚至责打一顿。小嗣同有次从书里读到“严父慈母”一词,便认为这个词用颠倒了,应该是“严母慈父”。
小嗣同7岁时,母亲离开北京去湖南。临行前,母亲对他说:“你不要想我,要好好读书,不要贪玩。”小嗣同含着眼泪点点头,强忍泪水,一句话也不说。母亲走后,他日夜思念母亲,以至于生病了。一年后,母亲回来,看到他瘦弱的身体,问他是怎么啦?小嗣同始终不承认自己是思念母亲。母亲高兴地说:“你这么坚强,能自立了。我就是死了也放心了。”
历史评价
再过数百年,人们也很难想象,中国居然出过这样的人类骄子。
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:1840年、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完败于洋夷,内忧外患,国仇家恨,求变之切为五千年所未有;那拉氏乾纲独断,发动政变,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;天地同悲,万马齐喑;礼仪之邦,原是人间地狱!
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:危难时刻,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,爱国不必忠君,为国家争国格、为同胞争人格,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,行开天辟地之壮举。
如鲁迅先生所言:“我们从古以来,就有埋头苦干的人,有拼命硬干的人,有为民请命的人,有舍身求法的人……这就是中国的脊梁。”
“二千年来之政,秦政也,皆大盗也;二千年来之学,荀学也,皆乡愿也;惟大盗利用乡愿,惟乡愿媚大盗。”
“君也者,为民办事者也;臣也者,助办民事者也。赋税之取于民,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。如此而事犹不办,事不办而易其人,亦天下通义也。”
摘自 梦之路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路军锋 著《中国传统人物》
编辑 郝跃东
中国●山西●梦之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
版权所有:山西梦之路文化传媒 容博恒昇房地产集团 备案/许可证编号:晋ICP备14005413号
网站管理 技术咨询QQ: 6300700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