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中国传统人物 > 详细内容
《中国传统人物》之 仁人志士松气节 才高八斗称医圣
发布时间:2015/9/23  阅读次数:830  字体大小: 【】 【】【

傅山(公元1607年—公元1684年)明清之际思想家、书法家。初名鼎臣,字青竹,改字青主,又有真山、浊翁、石人等别名,汉族,山西太原人。明诸生。明亡为道士,隐居土室养母。康熙中举鸿博,屡辞不得免,至京,称老病,不试而归。顾炎武极服其志节。于学无所不通,经史之外,兼通先秦诸子,又长于书画医学。著有《霜红龛集》等。一些武侠小说里,傅山被描写为武侠高手。他是著名的学者,哲学、医学、儒学、佛学、诗歌、书法、绘画、金石、武术、考据等无所不通。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。傅青主与顾炎武、黄宗羲、王夫之、李颙、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“清初六大师”。著有《傅青主女科》《傅青主男科》等传世之作,在当时有“医圣”之名。

傅山世出官宦书香之家,家学渊源,先祖连续七八代有治诸子或《左传》《汉书》,卓然成家者。曾祖傅朝宣曾为宁化府仪宾、承务郎,祖父傅霖累官山东参议、辽海兵备,颇有政绩,其父傅子谟终生不仕,精于治学。傅山少时,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,博闻强记,读书数遍,即能背诵。15岁补博士弟子员,20岁试高等廪饩。后就读于三立书院,受到山西提学袁继咸的指导和教诲,是袁氏颇为青睐的弟子之一。

袁继咸,是明末海内咸知的耿直之臣,提学山西时,以“立法严而用意宽”的精神宗旨,整顿三立书院学风,不拘一格,选拔人才。他极重于文章、气节的教育,对傅山影响颇深,傅山亦以学业精湛、重节气得意于袁氏门下。袁继咸曾在朝为兵部侍郎,因为官清廉,为人耿直,敢于直言,得罪权贵魏忠贤之流,被贬为山西提学。崇祯九年(公元1636年),魏忠贤死党山西巡按御史张孙振,捏造罪名诬告袁继咸,陷其京师狱中,傅山为袁鸣不平,与薛宗周等联络生员百余名,联名上疏,步行赴京为袁诉冤请愿。他领众生员在京城北京四处印发揭贴,申明真相,并两次出堂作证。经过长达七八个月的斗争,方使袁继咸冤案得以昭雪,官复武昌道。袁继咸得雪之日,魏忠贤的走卒——张孙振,亦以诬陷罪受到谪戍的惩罚。这次斗争的胜利,震动全国,傅山得到了崇高的荣誉和赞扬,名扬京师乃至全国。

袁案结束后,傅山返回太原。他无意官场仕途,寻城西北一所寺庙,辟为书斋,悉心博极群书,除经、子、史、集外,甚至连佛经、道经都精心览读,掌握了丰富的知识。

明崇祯十六年(公元1643年),傅山受聘于三立书院讲学。未几,李自成起义军进发太原,傅山奉陪老母辗转于平定嘉山。不久,起义军、清军先后攻占北京,明亡。傅山闻讯写下“哭国书难著,依亲命苟逃”的悲痛诗句。为表示对清廷剃发的反抗,他拜寿阳五峰山道士郭静中为师,出家为道,道号“真山”。因身着红色道袍,遂自号“朱衣道人”,别号“石道人”。朱衣者,朱姓之衣,暗含对亡明的怀念;石道者,如石之坚,意示决不向清朝屈服。可见,傅山出家并非出自本心,而是藉此作为自己忠君爱国、抗清复明的寄托和掩护。

清军入关建都北京之初,全国抗清之潮此伏彼起,气势颇高,傅山渴望南明王朝日益强大,早日北上驱逐清王朝匡复明室,并积极同桂王派来山西的总兵官宋谦联系,密谋策划,积蓄力量,初定于顺治十一年(公元1654年)三月十五日从河南武安五汲镇起义,向北发展势力。然而,机事不密,宋谦潜往武安不久,即被清军捕获,并供出了傅山。于是傅山被捕,关押太原府监狱。羁拘期间,傅山矢口否认与宋谦政治上的关系,即便是严刑逼供,也只说宋曾求他医病,遭到拒绝,遂怀恨在心。一年之后,清廷不得傅山口供,遂以“傅山的确诬报,相应释宥”的判语,将他释放。 

傅山出狱后,反清之心不改。大约在顺治十四至十六年间,曾南下江淮察看了解反清形势。当确感清室日趋巩固,复明无望时,遂返回太原,隐居于城郊僻壤,自谓侨公,那些“松乔”、“侨黄”的别号就取之于此后,寓意明亡之后,自己已无国无家,只是到处做客罢了。他的“太原人作太原侨”的诗句,正是这种痛苦心情的写照。

清康熙二年(公元1663年),参加南明政权的昆山顾炎武寻访英雄豪杰,来太原找到傅山,两人抗清志趣相投,结为同志,自此过从甚密。他们商定组织票号,作为反清的经济机构。以后傅山又先后与申涵光、孙奇逢、李因笃、屈大筠以及王显祚、阎若璩等坚持反清立场的名人和学者,多有交往。尤其是曾在山东领导起义的阎尔梅也来太原与傅山会晤,并与傅山结为“岁寒之盟”。王显祚见傅山常住土窑,特为他买了一所房院,即今太原傅家巷四号院。

清初,为了笼络人心,泯除亡明遗老们的反清意识,康熙帝在清政府日益巩固的康熙十七年(公元1678)颁诏天下,令三品以上官员推荐“学行兼优、文词卓越之人”,“朕将亲试录用”。给事中李宗孔、刘沛先推荐傅山应博学宏词试。傅山称病推辞,阳曲知县戴梦熊奉命促驾,强行将傅山招往北京。至北京后,傅山继续称病,卧床不起。清廷宰相冯溥并一干满汉大员隆重礼遇,多次拜望诱劝,傅山靠坐床头淡然处之。他既以病而拒绝参加考试,又在皇帝恩准免试、授封“内阁中书”之职时仍不叩头谢恩。康熙皇帝面对傅山如此之举并不恼怒,反而表示要“优礼处士”,诏令“傅山文学素著,念其年迈,特授内阁中书,着地方官存问。”

傅山由京返并后,地方诸官闻讯都去拜望,并以内阁中书称呼。对此,傅山低头闭目不语不应,泰然处之。阳曲知县戴氏奉命在他家门首悬挂“凤阁蒲轮”的额匾,傅山凛然拒绝,毫不客气。他仍自称为民,避居乡间,同官府若水火,表现了自己“尚志高风,介然如石”的品格和气节。

康熙二十三年(公元1684年)初,傅山的爱子傅眉忽逝,年愈古稀进入风烛残年的傅山悲痛异常,再也经受不得如此打击,不久则撒手人寰,与世长辞,时年77岁。

 

“烂脚”治头疮

 

傅山晚年,经常到平遥来,住在惠济桥旁的桥庙上给人看病。

一次,桥庙里来了一位长着一头烂疮的年轻人,求傅山看病。傅山诊断后对年轻人道:“年轻人,你头上的烂疮倒不可怕,怕的是将来你的两脚有保不住的危险。”本来这年轻人长得五大三粗,身如铁塔,但一听傅山先生如此说,竟吓得一下子脸色煞白,怯怯地对傅山道:“先生,难道事先想办法防治也不行吗?”“预先治也不能说不行,恐怕也只能保住一只脚,最后还得架双拐子。”傅山平静地对那年轻人道。

这年轻人听了,就让傅山给开了些药。回到家里,除了吃药,两只眼睛就是直盯盯地盯着他的一双脚,惟恐真的起了烂疮烂掉。

转眼一个月过去了,这年轻人的两只脚不仅没有烂掉,反而倒是头上的烂疮彻底痊愈了。

后来年轻人去问傅山:“先生,你说我的两只脚会烂掉,后来不仅没有烂掉,反而倒是头上的烂疮给好了,这是怎么回事?”

傅山笑道:“《黄帝内经》上云:‘怒则气上,恐则气下。’我诊断你的头疮病,主要是年轻气盛,上攻于头部,所以我就用惊恐的方法让气行于下。这样你的头疮病自然就好了。此乃‘釜底抽薪’一法也。至于说脚会烂掉,不是说烂就会烂掉的,关键是治好头疮就行了!”

 

傅山过张兰

 

清初康熙年间,介休张兰古镇东关外官道南面,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古刹唐代寺院“三教寺”。

这天,山门外来了一个人,轻声问小和尚:石引禅师可在?小和尚见其衣冠不整,就漫不经心地说:“师父云游不在,改日再会罢。”说着就要关门,来人伸手制止,央求道:“小师父,你看天色已晚,能不能让我在此住上一晚。”小和尚瞧他这副模样,心里十二分的不愿意,但转念一想,万一师父真的认识他,那岂不是自己找训吗?便讪讪地说:“寺里已经没有好房间了,要住就屈尊了。”来人随后跟着小和尚来到偏院的一个小厢房。

第二天拂晓,来人与小和尚道谢后,便登程了。

不一日,来人又从门前经过,不想却被正在扫院的那个小和尚看见。小和尚连跑带喊地上前,叫住他,说道:“青主先生,留步,我师父云游回来了,请到寺内一叙。”

来人正是傅山先生。

原来,上次傅山走后,石引和尚归来,听小和尚说有人曾找他,且在后院住了一夜时,就满心的狐疑:为什么把客人打发在破禅房里住?待他到傅山住过的房间一看,不禁怒火中烧,将小和尚训斥了一番。

原来,在那张布满灰尘的桌面上,傅山写下了四个大字:“宁不入流”。

“我给你讲过多少遍了,佛门弟子,与人为善,慈悲为怀。对普通人尚且礼让谦恭,何况是当今的志士仁人呢?实在是‘不入流’呀!”石引禅师气愤地说:“你知道这人是谁呀?他就是我常说的傅山先生啊!”小和尚这才知道这个朴素的老者,竟然是丹青高手、济世名医傅青主。

小和尚端茶进来时,石引禅师正向傅山道歉。“人不可貌相,海水不可斗量。以貌取人,嫌贫爱富,实为市侩小人之见,不足取,徒儿确是“宁不入流”,先生斥得对,老僧惭愧!”小和尚满脸羞愧。

傅山见状,哈哈大笑道:“算了算了,闻过则改,就是好事。这次我就多呆几天了。”

石引禅师见傅山摒弃前嫌,便敬茶劝饭,以尽地主之谊。又让小和尚备下文房四宝,请傅山题字。傅山握笔在手,一挥而就,四个大字跃然纸上:“可以栖迟。”

后来,石引禅师请匠人在长五尺宽一尺四寸六分的两块木板上,分别镌刻了“宁不入流”、“可以栖迟”八个金色大字。这两块匾悬挂起来后,前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,“三教寺”香火从此不断,香客如云。

 

量塔赋诗

 

傅山小时候,3岁就有过目不忘的记性,7岁时已能应声赋诗,出口成章。

那年正月,傅山的父亲和知府大人一起,带着傅山和他的哥哥来到了双塔寺。知府大人看着双塔不禁叹道:“这巍巍双塔,真不知长有几何,高有几寻?”傅山的父亲随口应道:“大约总有百尺之多吧!”知府轻轻地摇了摇头:“可惜难以得个确数。”言下显得十分遗憾。不料这话让在一旁玩耍的小傅山听见了,他边玩纸鸢边说:“大人要想知道确数,这有何难?”

知府大人一听,不由吃了一惊,心想,一个六七岁的孩子,就有如此口气,简直令人不可思议!但他还是随口说道:“你能报来确数甚好,但不知如何报法?”

傅山这时笑了笑说道:“大人,这非常容易。”说着便将手中的纸鸢放飞出去,让人们看着纸鸢的高度与塔顶相平时,他才收住绳子,并在此处打了个结。然后边收线绳边量尺寸,等收回线绳正好为二十寻。于是,傅山拱手对知府大人道:“大人,塔高尺寸,正好二十寻。”

知府大人听了,不由连连称叹:“这孩子,真是才思敏捷,聪明过人!”

这时寺中住持让人捧来文房四宝,想让知府给寺院留点儿墨宝,以志纪念。知府脑子一转,俯身对小傅山说:“现在本大人就以《量塔》为题,让你作‘五绝’一首,如何?”

只见小傅山不慌不忙地说:“那我就试试吧。”说罢不假思索,随口就吟出五言绝句一首来:

双塔高入云,量塔绳一根。

凤鸢巧报数,塔高二十寻。

众人听了,无不啧啧称奇。只听知府大人语气格外加重地称叹道:“小傅山果然才华横溢,出口成章,真不愧是个传说中的小神童。”

在学术和学术思想上,傅山的学问文章,都追踪当时的进步思潮,尤其是前半生明朝末亡之时,他的思想带有强烈的进步倾向,不重视当时学者重理学的倾向。他赞扬具有革命新精神,被明朝统治者视作洪水猛兽的李贽学术思想和刘辰翁、杨慎、钟星等节高和寡之士的文风。对明末的政治腐败,官场龌龊,是有清醒的认识。清军入关明王朝灭亡后,傅山一反清初一般学者以经学为中心的研究范围,而是独辟研究子学的途径,冲破宋明以来重理的羁绊,开拓了新的学术研究领域,成为清之后研治诸子的开山鼻祖。至于傅山的诗赋,则是继承了屈原、杜甫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,他主张诗文应该“生于气节”,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为衡量标准。傅山一生著述颇丰,可惜所著宏论,大都散失,只存书名和篇名,留存于世的仅《霜红龛集》和《两汉人名韵》两部。

在诗、文、书、画诸方面,傅山皆善学妙用,造诣颇深。其知识领域之广、成就之大,在清初诸儒中,无出其右者。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“清初第一写家”。他书出颜真卿,并总结出“宁拙毋巧,宁丑毋媚,宁支离毋轻滑,于直率毋安排”的经验。他的画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,所画山水、梅、兰、竹等,均精妙,被列人逸品之列。《画征录》就说:“傅青主画山水,皴擦不多,丘壑磊珂,以骨胜,墨竹也有气。”他的字画均渗透自己品格孤高和崇高的气节,流溢着爱国主义的气息,在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中,博得后人的高度赞赏。

傅山在医学上,也有着巨大的成就。他内科、妇科、儿科、外科,科科均有很高的技术,而尤以妇科为最。其医著《傅氏女科》《青囊秘诀》,至今流传于世,造福于人。傅山极重医德,对待病人不讲贫富,一视同仁,在相同情况下,则优先贫人。对于那些前来求医的阔佬或名声不好的官吏,则婉词谢绝。对此他解释为:“好人害好病,自有好医与好药,高爽者不能治;胡人害胡病,自有胡医与胡药,正经者不能治。”

傅山作为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,一生中处处表现了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。他那种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的品格和气节,毫不愧对“志士仁人”的评价。

 

 

 

摘自   梦之路书画艺术研究院  院长  路军锋  著《中国传统人物》

编辑      郝跃东 

 

 

 

 

来源:原创作品
我要评论
  • 匿名发表
  • [添加到收藏夹]
  • 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未登录
最新评论
所有评论[0]
    暂无已审核评论!




  梦之路LOGO


本网注册会员用户名: 密 码: 验证码:   注册 忘记密码?

中国●山西●梦之路          版权所有  copyright  2014 

版权所有:山西梦之路文化传媒  容博恒昇房地产集团     备案/许可证编号:晋ICP备14005413号

 网站管理          技术咨询QQ: 6300700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