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中国传统人物 > 详细内容
《中国传统人物》之奇谋上策多胜算,兵法十三称第一
发布时间:2015/8/22  阅读次数:723  字体大小: 【】 【】【

孙武(约公元前545年-公元前470年),字长卿,汉族,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(今山东广饶)人,吴国将领。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、政治家,尊称兵圣。后人尊称其为孙子、孙武子、百世兵家之师、东方兵学的鼻祖。他是兵法家孙膑的先祖。孙武离开齐国后,到南方的吴国居住,后来辅佐吴王阖闾成就霸业。孙武著作《孙子兵法》,被誉为“兵学圣典”,置于《武经七书》之首。被译为英文、法文、德文、日文,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。今日在山东、江苏苏州等地,尚有祀奉孙武的庙宇,多谓之兵圣庙。


早年经历

 

孙武出生的当天晚上,同在朝中为官的孙武祖父孙书和父亲孙凭都赶回家中。全家上下自主人到仆人都沉浸在无比喜悦的氛围之中。孙书决定给孙儿取名为“武”,孙凭完全赞同。武的字形由“止”“戈”两字组成,能止戈才是武。孙书还给孙儿取了个字,叫“长卿”。“卿”在当时为朝中的大官,与大夫同列。孙书为齐大夫,孙凭为齐卿。他们希望孙儿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,在朝中为官,成为国家栋梁。

随着孙武的长大,逐渐显现出对军事的爱好和特有的天赋。也许是自幼受到将门家庭的熏陶,孙武自幼聪慧睿智,机敏过人,勤奋好学,善于思考,富有创见,而且特别尚武。每当孙书、孙凭自朝中回到家里,孙武总缠着他们,让他们给他讲故事。除了听故事,孙武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,尤其是兵书。孙家是一个祖祖辈辈都精通军事的贵族世家,家中收藏的兵书非常多。《黄帝兵书》《太公兵法》《风后渥奇经》《易经卜兵》《军志》《军政》《军礼》《令典》《周书》《老子兵录》《尚书兵纪》《管子兵法》及上自黄帝、夏、商、周,下到春秋早、中期有关战争的许多竹简,塞满了阁楼。孙武就喜欢爬上阁楼,把写满字的竹简拿下来翻看。有不明白的问题就请教家聘的老师,甚至直接找祖父、父亲问个明白。

孙武长到8岁,被送进“庠序”(政府办的正规学校)接受系统的基础知识教育。当时,“五教”、“六学”是“庠序”的主修课程。少年孙武天资聪明,对那些艰涩繁杂的“五教”以及规定的文化基础课,看三两遍就能熟记于心。在所有的课程中,孙武最感兴趣的是“六学”中的“射”和“御”。孙武对“射”和“御”投入了比其他学生多数倍的努力。孙武刻苦练习,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。很快,孙武就成了掌握这两项技能的同辈贵族少年中的佼佼者。

孙武没有满足,没有就此止步,依旧是冬练三九、夏练三伏。此时,孙武心中朦朦胧胧有一个理想,那就是长大后要像他的祖父孙书、叔父田穰苴一样,成为一名驰骋疆场的大将军。

 

离齐投吴

 

孙武少年时生活的齐国,内部矛盾重重,危机四伏。孙武为避开复杂险恶的环境,离开了齐国,到南方新兴的吴国居住。从此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了。

孙武来到吴国后,一方面潜心研究兵法,著成兵书十三篇;一方面结交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。孙武结识伍子胥后,十分投机,结为密友。不久伍子胥与吴公子光结为好友。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。

 

初见吴王

 

公元前515年,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,国内空虚的机会,以伍子胥推荐的勇士专诸,刺杀吴王僚,然后自立为王,称阖闾。阖闾即位后,便励精图治,决心使吴国摆脱长期以来受楚国欺凌的处境,成为一个与中原各国平等的强国,因此阖闾求贤若渴。伍子胥深知吴王阖闾的包袱和对人才的渴望,也了解孙武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才能,于是向吴王多次举荐孙武。吴王决定召见孙武。经过与孙武交谈和对他的考验,吴王最终决定重用孙武,任命其为上将军。孙武的军事生涯也就此开始了。

 

戎马生涯

 

孙武为将后,不但为吴王治军讲武,勾画富国强兵的蓝图,而且亲上战场,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
公元前506年发生的吴楚柏举之战。此战是春秋末年吴楚之间的一次大战。在取得攻占舒(今安徽舒城)的胜利时,吴王即准备发动大规模的伐楚战争。但孙武认为当时楚国实力还很雄厚,而吴国的军队又因连年作战未及休整,将士非常疲劳,伐楚时机尚不成熟,伍子胥支持孙武的意见。同时,孙武建议,将全国军队分成三个部分,轮番袭击楚国,以消耗楚国的实力。吴王最终接受了孙武的主张。吴军分成三部,互相轮换,反复袭扰楚国边境。经过六年的骚扰,楚国的军队被搞得疲惫不堪,士气低落,戒备松懈,为最后伐楚提供了有力的条件。恰在这时,楚军进攻蔡、唐两个小国,两国抵挡不住,向吴国求援。而吴国此时已占领淮河上游的战略要地州来(今安徽凤台)、钟离(今安徽凤阳东北),控制了屏蔽楚国东境的居巢(今安徽六安东北),如与蔡、唐两国结盟,用它们作掩护,吴军便可从淮西平原西进,借助大别山的荫蔽,迂回攻入楚国防御薄弱的东北部。于是吴国答应了蔡、唐的请求,出兵进攻楚国。

吴王阖闾亲自带兵出征,并任命孙武为主将,伍子胥为副将。他们率领吴军主力三万余人,沿淮河逆流而上,从淮汭(今河南潢川西北)登陆,迅速通过大别山和桐柏山之间的三个隘口大隧(武阳关,今河南信阳南)、直辕(九里关,今河南信阳南)和冥阨(平靖关,今河南信阳西南),进抵汉水岸边,与楚军隔河而阵。两军在柏举(今湖北汉川北)展开决战,楚军惨败。吴军乘胜追击,五战五捷,攻占楚国都城郢(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城南)。

此战是孙武参与指挥的一次最重要的战争,它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沉重打击,改变了春秋时期群雄之间的战略格局,为吴国争霸中原创造了有利条件。此次战争之后,孙武名扬天下。他提出的许多战略战术思想,诸如“兵者诡道”“上兵伐谋”“避实就虚”“因敌制胜”等,在战场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印证。

柏举之战之后,孙武继续辅佐阖闾,曾在对越国作战中,与伍子胥一起,为吴国“南服越人”作出贡献。10年以后(即前496年前后),阖闾在同越国作战中受伤身亡,其子夫差继位,孙武继续辅佐新君。

从公元前512年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将,到前482年的黄池会盟,孙武为吴国效力了三十年,吴国取代晋国成了新的霸主,孙武对此有不可磨灭的功勋。而且这三十年的戎马生涯使得孙武著成了名传千古的《孙子兵法》。

 

孙武宴”

 

公元前506年,武率军出奇不意,逆淮而上,直插汉水,意取楚都。然隔岸观之,敌众我寡,六万吴军千里奔袭,疲态日现,军心日糜。武察之,计上心来。

一日,大战将至,武唤自酿美酒列于军前,顿酒香四溢,沁人心脾。军士大喜。武命全军皆品之。闻其香,酒兴大起。品其妙,数日之劳顿尽消也。军心大振。见状,武命人撤去美酒,正色道,此等美酒,及天降甘霖,待吾军完胜,方可痛饮之!

翌日,鼓声四起,吴军势如猛虎,五败楚军,终攻破郢城,大胜而归。武将此美酒,战车载之。与楚域大宴全军。

此后,武每胜必赐此美酒于军士。更将此酒作为贡品,献于吴王阖闾。王大喜,惊为天露。后此酒因武而得名,后人称其“孙武宴”,以上品酒质及独特历史渊源,得以流传至今,千古不衰。

 

飘然高隐

 

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,夫差渐渐自以为是,不再像以前那样励精图治,对孙武、伍子胥这些功臣不再那么重视,反而重用奸臣伯嚭。越王勾践为了消沉吴王斗志、迷惑夫差,达到灭吴目的,一方面自己亲侍吴王,卧薪偿胆;一方面选美女西施郑旦入吴。西施入吴后,夫差大兴土木,建筑姑苏台,日日饮酒,夜夜笙歌,沉醉于酒色之中。孙武、伍子胥认为:勾践被迫求和,一定还会想办法到以后报复,故必须彻底灭掉越国,绝不能姑息养奸,留下后患。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拔,不理睬孙武、伍子胥的苦谏。由于伍子胥一再进谏,夫差大怒,遂制造借口,逼其自尽,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,扔到江中,不给安葬。伍子胥的死,给了孙武一个沉重的打击。他的心完全冷了。他意识到吴国已经不可救药。孙武深知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”的道理,于是便悄然归隐,息影深山,根据自己训练军队、指挥作战的经验,修订其兵法十三篇,使其更臻完善。

 

奖罚分明

 

孙武不但能写出:《始计》《作战》《谋政》《军形》《兵势》《虚实》《军争》《九变》《行军》《地形》《就地》《火攻》《用间》。他还能充分的利用这些书,来教导别人,而不是纸上谈兵,大王还不信他能训练好女子,就随便的答应他了,当孙武召集宫女,并选左妃右妃当做队长,并要求宫女们听指令,可宫女们不以为然,依然哈哈大笑,孙武一生气,就把左妃右妃给斩头了,虽然大王一再劝他不要这样做,但孙武奖罚分明,坚决要竖起这种信念给宫女们看,果真,宫女们看到了很害怕,就做的像模像样的,认真极了。

后来,大王因为没了两位妃子一直痛恨孙武,可“天下谁人不识君”各位忠臣们都劝大王说:“孙武这样的人不多,错过了就没有了!”这才让大王回心转意。

不管是谁,做错了事,一定要惩罚,谁做好了,一定要鼓励,并表扬。这就是奖罚分明的孙武



摘自    梦之路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   路军锋    著  《中国传统人物》



编辑     郝跃东

来源:原创作品
我要评论
  • 匿名发表
  • [添加到收藏夹]
  • 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未登录
最新评论
所有评论[0]
    暂无已审核评论!




  梦之路LOGO


本网注册会员用户名: 密 码: 验证码:   注册 忘记密码?

中国●山西●梦之路          版权所有  copyright  2014 

版权所有:山西梦之路文化传媒  容博恒昇房地产集团     备案/许可证编号:晋ICP备14005413号

 网站管理          技术咨询QQ: 6300700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