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国●山西●梦之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
版权所有:山西梦之路文化传媒 容博恒昇房地产集团 备案/许可证编号:晋ICP备14005413号
网站管理 技术咨询QQ: 630070045
郑和(公元1371年—公元1433年),原名马三保,回族人,中国明代航海家、外交家。1405年7月11日开始,中国明朝皇帝朱棣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从太仓出发,出使西太平洋、印度洋沿岸国家,史称郑和下西洋,郑和一生七次下西洋,于公元1433年返航途中逝世,葬于印度西海岸城市古里。
郑和是云南昆阳人,乳名三保。郑和本姓马,云南昆阳州(今昆明市晋宁县)宝山乡和代村人,生于明代洪武四年(公元1371年)。郑和的先世是西域布哈拉人,即元朝的色目人。元世祖忽必烈推翻南宋王朝,建立元王朝。元王朝部队于公元1253年,攻占了位于云南地区的大理国,征服了当地各民族,并于公元1276年设置云南行省,派郑和的先世——回族人赛典赤?瞻思丁?乌马尔统治云南。由于赛典赤?赡思丁?乌马尔治理云南政绩显著,深得民心,他死后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“咸阳王”。父亲原名米里金,汉名马哈只(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“穆罕默德”),袭封滇阳候,母温氏。其父马哈只有子二人,长文铭,次郑和,另有姊妹四人。关于郑和,家谱中说他“本姓马,明永乐二年(公元1404年)正月初一,御书‘郑’字,赐以姓”。家谱还说他“以兄文铭之子立嫡,名赐”,说明了郑和作为太监而有后裔的渊源。家谱以郑和为一世祖,赐即二世祖。郑和后裔有两大支系,一个支系的后裔在江苏南京,另一个支系的后裔在云南,还有一个分支在泰国清迈。泰国支系是清朝末年,郑和第十五世孙郑崇林离开云南玉溪老家旅居泰国清迈,现有后裔三十多人,郑崇林主持兴建了清迈第一座清真寺,清真寺门楣上那块用纯金锻造的牌匾也是从云南用马帮驮来的。
南京郑和后裔的命名顺序“大尚存忠孝,积厚流自宽,藩衍更万代,家道泰而昌”。
明朝统一云南战争后,郑和给带到南京,受阉,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,在燕王府服役。郑和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。英国前海军军官、海洋历史学家孟席斯出版了《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》,认为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澳洲等地。公元1405年之后的28年间,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,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,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,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,比达伽玛早92年,比麦哲伦早114年。在世界航海史上,他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。600年前,从1405年开始,在28年间,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,造访各国。据哈佛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估计,公元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,应不少于3800艘,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。无论航行在什么地方,郑和率领的大明皇朝船队在当时都是唯一强大的、不可挑战的力量。
今天的西方学者专家们也承认,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,郑和所率领的舰队,从规模到实力,都是无可比拟的。
公元1371年马三保出生于云南昆阳州(今晋宁县)宝山乡和代村。
公元1382年11岁明军征云南。父亲马哈只去世。马三保被掳入明营,遭宫刑迫害。
公元1390年19岁马三保被燕王朱棣看中,选入燕王府服役。
公元1404年33岁马三保因战功显赫,获成祖赐姓"郑"的殊荣,从此改称郑和,并擢拔为内官兼太监。
公元1405年7月11日,34岁郑和奉成祖命,从南京龙江港起航,经太仓出海,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,永乐五年九月初二(1407年10月2日)回国。
公元1407年10月13日,36岁回国后,立即与王景弘、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,到达文莱,泰国,柬埔寨,印度等地。
公元1409年38岁九月又偕王景弘、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。
公元1413年42岁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。
公元1417年46岁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。
公元1421年50岁偕王景弘、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。
公元1431年60岁郑和偕王景弘、马欢、费信、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。
公元1433年62岁郑和于归国途中,积劳成疾,在古里(今印度卡利卡特)病逝。七月船队回国,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。
郑和是人类历史上杰出的航海家。他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,他在航海、外交、军事、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。
从明永乐初年(公元1402年)起,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。
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,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、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、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、天文地理、海洋科学、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。
从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,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,经东南亚、印度洋,亚洲非洲等地区,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,航海足迹遍及亚、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,人数之多,组织之严密,航海技术之先进,航程之长,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,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率千军的才能。
通过郑和等人的大规模航海活动,南亚和西亚有二三十国纷纷与明朝建立外交关系,并进行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。其中满剌加(今马六甲)和浡泥(今北加里曼丹和文莱一带)两国与明朝的关系最为密切。郑和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,郑和下西洋是当代航海事业的顶峰,后世几百年中,几乎无人能及。
造 船
郑和小时候,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,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。每逢他们归来,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。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!可是他太小,驾驶不了大船,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。
小郑和叠了许多纸船。他把小船放在水面上,让微风把它们吹向远方。他目送着顺水飘荡的小船,心中有了远航的愿望。郑和暗暗下定决心:长大以后,一定要做个航海家,像祖父和父亲那样,乘上船,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。
渐渐地,郑和不再叠纸船了。只要一有空儿,他就围着造船的叔叔、伯伯们转,问这问那,把造船的方法牢牢地记在心里。
这一天,郑和捡了一些碎木条和小木片,在屋后的空地上,自己悄悄地造起小木船来啦!
郑和一心一意地造船,把别的事情都丢在了脑后。为了造船,他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。没用多少天,郑和就造出了三十多只小木船。
船造好了,郑和的欢喜劲儿就甭提了!一天,他把小木船都运到湖边,用绳子一只一只地连起来,郑重地放到水里,系在大船后面。看着自己造的小木船排成了队,郑和高兴地又蹦又跳,嘴里喊着:“我的船下水啦!我的船下水啦!”
伙伴们好多天没看见郑和了,听到他的喊声,都跑过来,一看:“嗬,郑和造了这么多船啊!真是太好啦!太好啦!”一个个都高兴得拍起手来。
郑和一本正经地说:“我的船队就要出发了,你们愿意做我的水手,跟我去远航吗?”
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:“愿意!愿意!”
郑和让伙伴们上了大船,他自己当船长,等伙伴们拿起船桨,就大声说:“现在起航!”
孩子们一齐划起船来,三十多只小木船跟在大船后面,像一条长龙似的在水面上游动。郑和挺着小胸脯,站在船头,不断地下着命令,可威武啦!
这一年,郑和才10岁。
第一次下西洋
公元1405年7月11日,奉成祖命,郑和偕王景弘率2.78万人第一次下西洋。
沿途各国人民热情欢迎中国使者,纷纷派遣使节随中国宝船来华访问。在回航途中,船队于旧港遇到了海盗陈祖义的袭扰,郑和从容自若地指挥全体探险队员奋力回击,一举歼灭海盗,并活捉头领陈祖义,将其押解南京,斩首示众。首次用兵就为东南亚海域铲除了祸患。
第三次下西洋
公元1409年10月,郑和又奉旨第三次下西洋。船队到锡兰,不料,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垂涎郑和船队携带的财物,预谋陷害,幸亏郑和及早察觉,率领所有船只悄悄驶离锡兰国,才免遭不测。1411年5月6日,郑和船队平安返回祖国,将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官属押解南京皇宫,听候明成祖发落。后其被宽大处理,放回锡兰。郑和一行经过三次下西洋的远程探险,均至古里国,打通了中国与印度南部的海上航道,为日后更加遥远的海上航行积累了经验。
第七次下西洋
公元1431年,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。这是最后一次航行,对郑和个人来说,是最大的幸福和安慰。船队穿过曼德海峡,沿红海北上,驶往他日夜向往的天方圣地麦加(今属沙特)。当郑和吻着那日思夜想的圣石时,不禁热泪盈眶,发出由衷的感叹。从少年时代立下的朝觐麦加的誓言,在此刻总算有了一个圆满答复,几十年藏于心底的梦,终于变成了现实。
摘自 梦之路书画艺术研究院 院长 路军锋 著《中国传统人物》
编辑 郝跃东
中国●山西●梦之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
版权所有:山西梦之路文化传媒 容博恒昇房地产集团 备案/许可证编号:晋ICP备14005413号
网站管理 技术咨询QQ: 6300700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