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国●山西●梦之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
版权所有:山西梦之路文化传媒 容博恒昇房地产集团 备案/许可证编号:晋ICP备14005413号
网站管理 技术咨询QQ: 630070045
徐渭(1521—1593),汉族,绍兴府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。初字文清,后改字文长,号天池山人,或署田水月、田丹水,青藤老人、青藤道人、青藤居士、天池渔隐、金垒、金回山人、山阴布衣、白鹇山人、鹅鼻山侬等别号。与解缙、杨慎并称“明代三大才子”。
徐渭在中国历史上是最有影响的文人艺术家之一,在文学、绘画、书法多个领域都取得很高成就。他在诗、文、戏剧在明代文学史上有很高地位。他的大写意花鸟,开写意花鸟画新风,得到后来画家的极大推崇。
徐渭的人生十分坎坷。
明正德十六年(1521)二月四日,他出生在绍兴府山阴县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。徐家故宅在绍兴府山阴县城内大云坊观桥巷西里,青藤书屋内有水池,名“天池”,这也是徐渭的别号,取于《庄子?逍遥游》:“是鸟也,海运则将徙于南冥。南冥者,天池也。”据说徐渭十岁时,曾在天池旁边种植青藤一株,此藤后来长得很茂盛,盘曲如荫,徐渭由此颜其居为“青藤书屋”,自称“青藤居士”。这“青藤书屋”至今仍在绍兴市区前观巷大巷弄内。
徐渭远祖因公务失误获罪发配西南服役,二百年未得赦免。因为在贵州龙里卫列军籍,徐渭的父亲徐鏓(字克平,号竹庵主人)便到龙里卫寄居,先教书,后来在贵州参加乡试,在弘治二年(1489)中武举人,任巨津州知州(治所在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北巨甸),后转官至夔州府(今四川省奉节县)同知。徐鏓原配童氏,生有二子:一为徐淮(字文东),一为徐璐(字文邦)。童氏死于任上,徐鏓娶云南当地女子苗氏为妻。在夔州府同知任上告老退休后,徐鏓携家回绍兴居住。继室苗氏不育,徐鏓后来收苗氏侍女(亦姓苗)为偏房,生一子,即徐渭。徐渭刚过百天,七十多岁的徐鏓一病归西,留下孤儿寡母和一大家产业。
当时徐家还算富有,据说襁褓中的徐渭也得了一份,光仆人就分了四个。徐渭从小在徐鏓继室苗夫人的呵护下长大。苗夫人自己未生育,对他视若己出,精心呵护。六岁即送他进徐氏家塾读书,为了防止孩子长大感情变化,徐渭十岁时,苗夫人就把他的生母赶出了徐家。而徐鏓死后,苗夫人和各自成家的两个嫡长子之间的矛盾也渐渐突出。
长子徐淮好方术,四处云游,交结方土,沉迷炼丹;他不善理财,家中财物借贷不还,家道逐渐中落。次子徐潞热衷功名,东奔西走,但效果甚微。
苗夫人来自西南,异乡人孤身一人在绍兴,反乡无望,便把全部热情和精力倾注在徐渭身上。抚养徐渭到14岁时,她积劳成疾,一病不起,最终病故,享年59岁。徐渭对这位养母的感情很深,她病重时,徐渭为母亲康复,焚香祈祷,磕头出血,甚至祈求代死。苗夫人临死前把徐渭叫到身边,咬住他的手臂才闭目。小小年纪,经历的感情如此惊心动魄。无疑,这对一个处于青春期、心灵人格正在成长中的徐渭,对他日后孤傲狂狷的性格形成有很大影响。
苗夫人去世后,徐渭只得傍依长兄生活。徐渭是庶出,年龄比两个嫡出的哥哥小二三十岁。他们两位各已成家,所以兄嫂对他再好,这日子过得肯定也不舒服。其生活郁闷,可想而知,20岁时,徐渭参加科举考试,未中,很沮丧,他给当时主管教育的浙江提学副使张岳写了一封信,即后来收入文集的《上提学副使张公书》,信中他倾吐了心中苦闷,说:渭运时不辰,幼年孤独,先人尝拜别驾,生渭一岁而卒。有二兄,伯贾于外,仲远取贵州,至今充痒生。渭少嗜读书,志颇闳博,自有书契以来,务在通其概焉。六岁受《大学》,日诵千于言,九岁成文章,便能发衍章句,君子缙绅至有宝树、灵珠之称,刘晏、杨修之比。此有识共闻,非敢指以为诳。十三岁老母终堂,变故寻棼缕叠,有非说所能尽者。五尺之躯,百事攸萃。志虽英锐,而业因事牵。家本伶仃就衰,而渭号托艺苑,不复生产作业。再试有司,辄以不合规寸摈斥于时。业坠绪危,有若棋卵。学无效验,遂不信于父兄,而况骨肉煎逼,萁豆相燃,日夜旋顾,惟申与影。
信里他讲到,自己是官宦子弟,“先人尝拜别驾”,父亲曾经是一州副长官。现在有两个长兄,一个在外面做生意,一个在贵州读书。自己从小好学,“六岁受《大学》,日诵千余言,九岁成文章”,同城乡贤都赞美他为“宝树、灵珠”,将他比作历史上的大才子“刘晏、杨修”。但是两次参加考试,都“以不合规寸”而遭到排斥。这样“学无效验,遂不信于父兄”。因为考试屡屡未中,不能或获于父兄。“而况骨肉煎逼,萁豆相燃,日夜旋顾,惟身与影。”因为父亲早逝,生母被赶走,母亲后来有去世了,两个哥哥对他很不好,情况很悲惨。从这几句话中看出,苗夫人去世后,他的生活比较艰辛。
此信送到主考官手中,主考官被打动了,允许他参加复试,将他录取为山阴县学生员,也就是他获得了参加科举考试最基础的资格——秀才。
接下来参加乡试,这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正式考试,如果考上了,就能被选拔送京城参加会试。会试考中就是进士,有了身份就可以进入仕途了。不幸徐渭参加考试,第一次名落孙山。
家庭坏境压抑让人难受,所以徐渭21岁时,经亲戚撮合,入赘同城富商子弟、时任广东阳江县主薄潘克敬家。作为一个男子,倒插门入赘在封建社会不是一件光彩的事。但在当时徐家那样一种生活背景下,徐渭倒是乐于这样获得解脱。潘家自己有儿子,本不需要上门女婿,不过潘克敬很欣赏徐渭的才华,也不讲究多少聘礼,就把女儿潘氏嫁给他了。徐渭跟着岳父到阳江,举行婚礼,当时应该说挺幸福。不幸的是,入赘到潘家,生了儿子,过了五年安定生活,妻子却病故了。徐渭不得不离开潘家,自己靠设馆、授徒为生。
徐渭自小恃才自负,但从20岁开始其前后八次参加科举考试,每次都榜上无名。经历一次次打击,绝望中他只得另找出路。当时浙江东南沿海经常有“倭寇“骚扰掳掠。徐渭好兵法、善奇谋,参加了一些地方抗倭活动。在37岁时候,徐渭受人之荐,进入当时东南的抗倭将军、浙直总督胡宗宪幕下。
胡宗宪主持东南军务,广罗人才。根据袁宏道《徐文长传》记载,徐渭初到,就向胡宗宪提出:“若欲客某者,当具宾礼,非时辄得出入。”那意思是说,我来给你当幕僚,你得尊重我,即使时间不对,你得允许我自由进入。
胡宗宪爱才,很器重徐渭,都答应了,于是,胡宗宪的大营出现了一位短衣布褐的“狂生”。
胡宗宪为人严肃,大将军很有威望,下属都不敢抬头看他。但是徐文长在胡宗宪的幕下可以自由进入辕门。这情景,颇有点李白“长安市上酒家眠,天子呼来不上船”的感觉。法纪严明的将军大营里,能容下这么一位放荡不羁的书生,也是胡大帅的度量。亦可见,胡宗宪对他确实器重。
不过徐渭的才华,也确实为胡大帅增色。
有一次,胡宗宪在舟山捕获一只白鹿,这是珍稀动物,按当时人的观念,那就是河清海晏、天下太平的“祥瑞”了。胡宗宪决定送京进贡皇上。这文章怎么做能说到皇帝的心坎上呢?他让徐渭执笔,用秀雅的小楷写了一篇《初进白鹿表》,将小宠物和表文一块儿送到京城。嘉靖皇帝读了,果然龙颜大悦,下旨给胡宗宪晋俸禄一级。我们看看徐渭的大手笔:
臣谨按图牒,再纪道诠,乃知麋鹿之群,别有神仙之品,历一千岁始化而苍,又五百年乃更为白,自兹以往,其寿无疆……诚亦希逢,必有圣明之君躬修玄默之道,保和性命,契合始初,然后斯样可得而致。恭唯皇上凝神沟穆,抱性清真,不言而时以行,无为而民自化,德迈羲皇之上,龄齐天地之长。
可以看出,徐渭揣摩迎逢的功夫也是了得。作为封疆大使,胡宗宪说什么,能使皇帝开心,提高对他的认可度呢?徐渭起草文稿,确实花费了一番心思。你看,麋鹿有的是仙,一千年变黑,一千五百年变白,再往下就万寿无疆。这可是人间难得的祥瑞之物啊,是圣明皇帝长期修德而得到的结果。祝愿皇上……
但是好景不长。嘉靖四十三年(1563),当胡宗宪整饬东南,基本平定东南沿海寇乱的时候,明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却把他卷进漩涡。他先是被罢官回家闲居,后来再查抄大奸臣严嵩家族的时候,发现他和严嵩之子严世蕃有“逾制”的信件往来。其中有一件是委托严嵩疏通皇帝的,连皇帝的上谕怎么写都代拟了,这在封建社会是“僭越”,是触犯天规的弥天大罪。胡宗宪被收系入狱,在狱中他抗言上书数千言,但申诉无果,最后在狱中自杀了。
胡宗宪被罢官时,作为胡宗宪幕下的门客,,徐渭没有受到株连,这应该是他幸运。离开胡幕,当时在朝的礼部尚书李春芳慕他文采,请他到京入幕。这本来也许是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。是一件可喜的事。徐渭很快到京赴任了。
但是到京的情况让徐渭大失所望。李春芳跟胡宗宪不是一类性格的官员。他是状元出身,靠写“青词”而得宠于嘉靖皇帝。徐渭到京城只是作为一个文字佣工,整天在官署埋头收发和代写文书。需要代笔的各类应酬文章很多,工作量繁重,甚至吃住都在官署内,个人行动自由都失去了。这样无聊的职位不是其平生所期待的,所以在京城待了三四个月,眼看科举考试的时间马上就到了,徐渭便不辞而别逃回杭州。结果李春芳大动肝火,叫杭州査氏上门要人。徐渭变卖了家产,凑够了聘金退回,还不行,李春芳要他回京履职。
最后徐渭回到京城,找了在朝廷任职的同乡从中斡旋,李春芳总算同意收回聘金,让他辞职。
就在这时,回老家闲居的胡宗宪,因“严世蕃案”查抄出来往书信而受牵连,被锁回京关进大牢。主持查办的正是徐渭坚持要辞职离开的李春芳。
以徐渭和胡宗宪的个人关系,受株连遭遇政治迫害,似乎随时有可能发生。在巨大的恐惧和精神压力下,徐渭几度“狂症”发作(一说是佯狂以求自保),自己写了墓志铭,多次自杀:一次以巨斧击头,血流满面,头骨破碎;一次以利锥刺双耳,深入寸许;一次以重锥击肾囊,经历了百般痛苦,竟不得死。
嘉靖四十五年(1565),徐渭四十五岁,他又一次精神病发作,怀疑妻子不忠,“缶击”杀死了妻子。此事使他陷入牢狱之灾,锒铛入狱七年,后来经过礼部侍郎诸大绶、翰林编修张元忭等在京同乡官员的营救,于万历元年(1573)得到大赦出狱。
这时候,徐渭已经53岁,年过半百,过了知天命之年了。徐渭出狱后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。他的同乡为他出狱做了很多努力,看到他回绍兴,老境凄寒,又邀请他到北京,在张府附近居住,设馆授学。作为“北漂”不得志的文人,卖文鬻书,衣食之资固然会比地方更容易得到。但每一个科场的失败者,周旋在一帮春风得意、衣冠鲜亮的大小官员中,他们热情交谈的事和他都没关系,他是一个局外人,这样的身份严重刺伤了这个一身才华、苦于无处施展的一个大文豪的心。而大半生落拓不羁的生活养成的狂狷性格,又使他难为五斗米折腰,难为某处施舍低头。所以跟朋友们都闹翻了,把北京的朋友得罪了,加上身体不好,经常犯病,其子从南方过来接他,回到了绍兴。
回到绍兴,虽然有亲情温暖,但作为一个功名道路上的失败者,孤傲加上失落,世态炎凉,使垂暮之年的徐渭心理上不免有些封闭。显然晚年的徐渭,余生是在孤独凄凉中度过的。在他的文集里面,有题为《读书》《卖器》《卖貂》等诗,从诗里面可以看得出,他晚年的生活是何等情况。为了维持生活,他需要把父亲留给自己的家产一一变卖。
万历二十一年(1593),73岁的徐渭在贫病交加中凄惨的离开了人世。他死的时候床上连席子都没有,亲朋好友草草把他埋葬了。他的墓地在绍兴城西南兰亭镇里木栅村的姜婆山东麓。
徐渭的艺术成就很高,而且是多方面的。在《徐渭集》里他自述:“吾书第一、诗二、文三、画四。”把书法排在第一位,实际上他在书、画、诗、文、杂剧多了领域都非常有成就。
由于徐渭崇尚“心学”。追求真我,他的书法秉承了“直写胸臆”的精神,风格独特。袁宏道评徐渭书“笔意奔放如其诗,苍劲中姿媚跃出。欧阳公所谓‘妖韵女老,自有宇态着’也。不论书法而论书神,先生者,诚八法之散圣,字林之侠客也”真情铸就形式,其独特的个性风貌在明代中后期书坛独树一帜。明前期书坛也曾流行复古之风,崇尚“二王”蔚成一时风气,形成了明前期根植“帖学”温文尔雅的“台阁之风”。徐渭可以说是明代中后期“狂士书法”的先导。他的书法,最重要的精神,我觉得可以用“变乱‘二王’,独处机杼”八字概括。因为他的行书、草书在“二王”及唐宋人体系中找不到来源。他把运笔的笔力点改变了,其线条雄健苍劲,字势纵横角出,大小参差错落,有一种怪异骨鲠之气。跟“二王”的妍雅,颜真卿的雄强,都拉开了距离。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都很有个性,但是他们的个性拓展还在不离传统矩矱。徐渭的行书和草书,那种放浪形骸的运笔似乎已找不到前代书法的法度。比如,我们一般写横画,要“欲右先左”,先藏锋蓄势,再右行;用笔两头要重一点,中间略轻一些;转折的时候,又是另一种运笔用力方式。但在徐渭的行草书里,我们经常可以看得到他在发力的时候,着力点和他人不一样。所以他的运笔显得诡异,有时候像画出来的;有的地方该发力的时候他不用力,但是寻常不发力的地方他却发力了。所以他的字像他的性格,显得桀骜不驯,个性非常强,写的非常奇异,可识别度也很高。
徐渭的行书非常有个性,字形、用笔和“二王”、颜、柳、欧、赵都不一样。他的草书则更怪,几乎把字形给解散了,像“乱石铺街”,点线散乱,纵横奔放。把徐渭放置于书法史的形式长廊里审视,他已立足于书法艺术对于内在情感的表现,创造了一种和过去完全不同的草书语言,我们说创造书法语言的个性并不难,难得是个性当中要体现共性,体现规范,要契合书法艺术审美和表现规律。那个性化的东西,以什么标准来衡量,它是否符合规律呢?这就需要历史经验。新颖的或怪异的形式,如果他合乎潜在的艺术真理,合乎书法审美规律,契合人们表现需要,那么由于形式陌生、开拓跨度过大而产生的观众暂时的不解和抵制,一定会随着时间推移和消减,最后大众、同行都会接受他的创造,把他纳入“传统”轨道,成为书法新的范式。反之,如果是背离艺术真理,不符合艺术规律,那他最终一定会被社会所抛弃和淘汰。徐渭的形式语言,非常具有叛逆性,变乱古法,按照“二王”“晋唐”的标准,他就是暴徒、“反革命”。但是这个“造反派”最终被历史接受了。所以他离经叛道,貌离神合,有他应有的历史地位。
徐渭之所以能在艺术上标新立异,独辟蹊径,有多方面原因。首先艺术需要天分。从历史记载看,他是书香门第官宦人家的侍妾所生,特殊的出身背景使其从小对周围一切有特殊敏感性,多愁善感,这时艺术家需要的职业气质和素养。而从蒙馆教育到后来一次次科举考试落败,长期的临池实践,使他在书法上具备了自由创作所需要的技术积累。再加上他从小饱读诗书,钟情戏曲、诗文创作,锻炼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。大起大落的生活阅历,几经跌宕的情感挫折,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,使徐渭拥有了无所畏惧的“创造”素质。试想如果他科举考试一试而中,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”,在朝廷养尊处优,那他可能就不会有那种火山一样的激情郁结的情怀。所以杜甫说“文章憎命达”,作为诗人没有艰辛困苦的生活磨练不出好作品。文学如此,书法也是如此。不平凡的生活造就不平凡的艺术。
评价艺术家艺术水准的高低,一看他是否有独特创造,他的创造是否具有历史超越性。二看他的语言是不是自成体系,有没有技术难度和高度,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,是否容易被模仿。三看他创在的作品是否符合艺术规律,具有艺术创造性,是否获得社会的认同和追随。从个性、创造性、技术难度,语言的体系性,社会认同这些方面来看,徐渭堪称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开宗立派的大师。
《书法传天下》内容节选 原作者 梦之路书画研究院院长 路军锋
编辑 郝跃东
中国●山西●梦之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
版权所有:山西梦之路文化传媒 容博恒昇房地产集团 备案/许可证编号:晋ICP备14005413号
网站管理 技术咨询QQ: 6300700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