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国●山西●梦之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
版权所有:山西梦之路文化传媒 容博恒昇房地产集团 备案/许可证编号:晋ICP备14005413号
网站管理 技术咨询QQ: 630070045
午后,太阳出来了,整个田野洒下了一片金光,照得人们暖烘烘的。远处的小坪村,在雨后的阳光下,在几簇墨绿的山峰间,在一片茂林修竹丛中,更显得翠绿、洁净。“到家了,到家了!”孩子们看到这隐隐绰绰的农舍,都齐声叫了起来。他们终于来到了小坪村。这个村庄,有五六十户人家,主要是“廖”姓氏族。村后,是一座小丘,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林;左边,是一个清亮碧绿的大水塘;右边,是一个打谷场。正方形的、梯形的、长方形的……大小不一的水田,围绕着村庄四周。有的田里,农民们育的秧苗,半尺来高了,一片翠绿。
在这里,何绍基开始了他的新的童年生活。廖辑侯腾出了一间正房,安顿了母子四人。由于他们的到来,给廖家增添了几许热闹。邻里乡亲们都来探望、问候。村里的小孩们,带着绍基兄弟三人,不几天,跑遍了整个村庄,玩了个痛快。—天,辑侯舅舅,把绍基领到书房。他极目环视,被琳琅满架的书籍吸引着:“啊,这么多的书!”“甥儿,以后你就在这里读书吧!”辑侯舅舅说。好,行!”绍基满意地点了点头。过了两天,辑侯舅舅带着绍基又来到了书房。舅甥刚刚坐定,廖辑侯问:“甥儿,你能数多少数?”“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……”绍基爽快地数了起来,一直数到百位数以上,尚未停下来。“你能把这些数字写出来吗?”舅舅说罢,递给他一管笔、—张纸。费了好大的劲,绍基仅仅写下了“一、二、三”几个数字,此时,他捏着笔管在发愣“好了,从今以后,除了玩耍以外,你就每天来书房两个时辰,我教你识几个字、念几首诗吧。廖辑侯明白,绍基头脑里现在是—片空白,容易打上印记,父母、长辈、老师的教育是关键。启发、开拓他的求知欲,必须像小孩子走路那样,从学步抓起,一步一步地走过来。书房侧面墙上挂着廖辑侯亲手写的一纸楷书。上面写着:
“一去二三里,烟村四五家。”
“亭台六七座,八九十枝花。”
舅舅把一至十的数字全写上去了,他一字一板地高声教读着,绍基一字一句地跟着朗读起来。瓮声瓮气的中音与清脆的童音在书房里碰撞着。接着,绍基按照舅舅的要求,从一到十,逐个摹写在纸上后来,舅舅还教了他一些唐诗,多是五言、七言绝句,李白、杜甫的诗都有,诸如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何绍基在舅舅的教育下,认真读,认真背,认真写,不到两年,背熟了六七十首诗,认了几百个字,有的字还能默写出来。六岁那年,廖辑侯正式教何绍基读书,就算入了小学,作了他的引路者——启蒙老师。开读那一天,廖辑侯在书房正面墙上,挂上了孔夫子画像,何绍基面朝画像,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大礼。当时,他心想:这个老头子怎么有这么大的威望,读书人都要向他顶礼膜拜。后来,稍大一点,方才知道这个孔圣人,是儒家思想的始祖,是鼎鼎有名的大教育家。啊,将来等我长大了,也要干出一番事业来!这几年,虽然小绍基背了不少诗,识了不少字;但系统地一本本地读书,还未曾有过。因此,舅舅还是按照蒙童教学的内容,一本本地读“三字经”、“百家姓”、“千字文”,以至“幼学琼林”、“千家诗”等等,只是进度加快而已。何绍基十分聪颖,舅父教的书,都能琅琅背诵上口。学习时毫不淘气,不惹舅父的麻烦。舅父也深深喜爱这样的好学生,总想把自己掌握的知识,一点一滴地传授给他。平时,廖辑侯见了姐姐——廖夫人,总是夸奖何绍基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孩子,将来必定会有出息。廖夫人说:“你姐夫入京供职,我又识不了几个字,孩子们的教育全靠你了。要从严管教,严师出高徒嘛!”“绍基这孩子,是响鼓不用重敲,学习很开窍,一点即破。”廖辑侯总是夸赞不已。来,廖辑侯找来一本颜真卿的正楷《颜勤礼碑》帖,叫绍基学习,并讲了自崔瑷、张芝、钟繇、王羲之传授的“永”字八法:侧(点)、勒(仰起短横)、努(竖)、握(音惕,钩)、策(斜划向上)、掠(撇)、啄(短撇)、磔(捺),握管执笔要领等等,还仿颜体写了“双钩”示范字,让绍基照着写。过了一段时间,学到了一定程度,辑侯就让他直接临帖,规定每日写五百字,不得少了。
有一天,廖辑侯到外村去访友。绍基在书房里背诵了一阵子书,写了一张纸的正楷,大约有五十来个字,不觉得心里有些索然。于是撂下笔管,在书桌下拱来拱去,自个儿玩了一阵,仍然感到没意思。后来灵机一动,悄悄地找来两个弟弟,在书房里玩了起来。开始是捉迷藏,后来是“老鹰叼小鸡”……最后是绍基、绍业用手做成轿杠,叫弟弟绍祺当“新娘”,坐在正中,抬呀,抬呀,转悠,转悠,把个书房闹的天翻地覆。结果,绍基把写字的事,一古脑抛到九霄云外去了。已是掌灯时分。各家各户的小窗口露出了微弱的灯光。村里偶尔有几声狗吠,一切显得温馨寂静。全家吃罢晚饭,廖辑侯就回来了。他没有歇息洗脸,掌着油灯,径直走向书房。在灯光照射下,满地扔的是乱七八糟的书,椅子凳子东倒西歪地躺在地上。他不由得心中怒火丛生,于是找来绍基训斥道:“你……你……今天怎么啦?”绍基愣愣怔怔站在那里,呆若木鸡。廖辑侯倏忽冷静下来。唉!对小孩子是不能发脾气的,要善于启发引导。态度当即和缓下来,和蔼地说:“甥儿,你背诵一下今日的课文!”绍基看着舅舅不悦的脸色,知道自己今天闯了大祸,战战兢兢地、断断续续地背着课文。还好,全部背诵下来了。绍基这才松了一口气。“你练的字呢?”绍基从书桌上捡起临写的六张纸片,递给了舅舅。廖辑侯凝视了一番。数了数,才三百多个字,委婉地问道:“我规定你每天写多少字?”“五百个。”“你完成了多少?”“嗯……”绍基看着舅父手中的纸片,再也说不出话来,泪珠从眼眶里滚落下来。“补上,再写两百个字!”绍基知道自己错了,揩了揩脸上的泪水,在油灯下,振作精神,驱散睡意,聚精会神地写了起来。一直写完了两百个字,舅舅满意地笑了,绍基也如释重负,脸上露出了微微的笑意。“无论干什么事,读书写字,都要严格认真,决不能一曝十寒。不这样,是难以获得知识的,也难以有所作为,获得成功!”舅舅语重心长地开导外甥。“舅舅,我懂了!”绍基心里十分懊悔内疚。舅甥二人离开了书房。
舅舅不仅教育绍基读书写字,而且在思想上,像一个引路者,启示他求知上进。虽然对他要求极严,但也爱抚备至,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。如上城里、赶集时,都带着他去;什么好吃的东西,总想着留着给绍基。夏天到了,天气渐渐热起来了。一天夜晚,舅舅和廖夫人,带着几个孩子,在自家门前瓜棚下乘凉。夜空清凉如洗,几颗星星在眨眼。萤火虫飞来飞去,发出忽闪忽闪的亮光。水塘里传来阵阵清脆的蛙鸣。舅舅一边摇着大蒲扇,一边给孩子们讲述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。什么“凿壁偷光”、“锥刺股”、“头悬梁”,以及“王冕画荷花”等等。孩子们听得入了迷,受着潜移默化的薰陶。绍基心里起了层层浪花。心想:自己要象他们,刻苦读书写字,取得好成绩。绍基想到这里,朝舅舅说:“那放牛娃王冕,没有纸没有笔,他就以树棍当笔,大地当纸,坚持画画,把荷叶上滚动的水珠,都活灵活现地画出来了,终于成了有名的画家,他刻苦勤奋、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。”“铁杵磨成针,功到自然成!”廖夫人鼓励儿子。“历史不负苦心人,有志者事竟成哟!”舅舅进一步作了解释。
从此以后,何绍基更加自觉读书写字,在村里同龄少年中,是首屈一指的。当何绍基后来回忆这段童年往事时,欣然写道:
凌晨舅有行,戒儿慎无许。
入暮舅言旋,携儿笑咿呀。
生我者父母,成我者舅邪。
在人生起步的道路上,舅父对他的薰陶影响,犹如为一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,奠定了坚实的基石。从三岁到七岁,何绍基就在小坪村,度过了他起步的四年童年生活时光。心田播种秋夜,静谧,凉爽,清馨。在乡里打谷场上,几盏灯笼高挂在木杆上,发出淡黄色的亮光。男女老幼围了个大圈圈,水泄不通。在圈里一处。本地乡绅们随随便便地坐在红漆大椅上,有的捧着水烟袋在抽烟,有的交头接耳,谈笑风生……廖辑侯是个读书人,左村右邻、方圆数十里,也小有名气。靠近乡绅们,他和廖夫人各坐在一把红漆木椅上。绍基、绍业、绍祺三兄弟,坐在他们面前的小板凳上,正好矮了半截身子。“当、当、当”,锣声响起,大家的视线瞬即转到谷场中央:一个穿红褂绿裤的中年人,绕场一周,向观众鞠躬敬礼、双手一拱作揖道:“本杂耍班,闯荡江湖多年,今晚借贵乡—块宝地,前来演出献艺,请众位乡绅大人、乡里乡亲们捧场!”说罢,又深深一鞠躬。群中爆发出一阵鼓掌声。在这穷乡僻壤的村落里,无所谓文娱生活。今晚,县城里来的杂耍班,在这里表演,远近十里八村的人,都蜂涌而来。开开眼界,看看热闹,象在赶集,又象在过年,红红火火,喜气洋洋。绍基虽然是城里生的人,但长这么大也未见过这种场面,既好奇,又兴奋,为这些穿红戴绿的演出者所吸引。
演出开始,—个耍魔术的人出场。在锣鼓声中,从他握着的拳头里,不停地拉扯出许多彩花抛向空中,人们好奇地望着、唏嘘着,赞叹着。接着,又抽出—块长条大红布,由两个小女孩撑开,上书: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。后来,又演出一些刀、枪、棍、棒、徒手拳和剑术,使人看得眼花缭乱,赞不绝口。特别是在熄灭灯后,演出的火流星,在夜黯中,象几个滚动的小火球,飞舞、闪耀、奔腾,使人进入奇妙的幻境。绍基也和大家一样,对这些精湛的表演,使劲鼓掌,高声喝彩。又是那个穿红褂绿裤的中年人,手捧着翻转过来的小铜锣,向众人恳求道:“在家靠父母,出外靠朋友。请大家帮助、帮助!”说着把铜锣伸向众人面前。乡绅们都从兜里掏出铜板、“叮呤当啷”地投入铜锣里。廖辑侯和廖夫人也拿出十五枚铜板,交给三个孩子各人五枚,纷纷投到铜锣里。那些没有钱和不愿出钱的农民们,都早早地悄悄溜走了。
在回家的路上,绍基仍被那些精湛的技艺吸引着,头脑十分兴奋,心里提出了一个一个问号:他们为什么有这些绝招?这些绝招是怎么练出来的?……后来,一直到家躺在床上,这些问题还未找到答案,仍然在头脑里翻来滚去。
翌日上午,太阳升起丈把高了。墨绿的后山染上了金黄色,碧绿的水塘泛起了金波,在秋风中荡漾。这时,杂耍班的一位中年武术师,来到小坪村访友办事。这个武术师傅的刀、枪、棍、棒、拳术,都有几下子,特别是练就了一副过硬的脚功,那飞脚一出一闪一扫,竟有千钧之力。可是,在一般演出场合,他是绝不露这一手的。昨天晚上,村里的一些人,特别是老年人,尚未观赏到杂耍班的表演,今日武术师傅到村里来,真是个绝好时机,大家都恳请他予以献艺。武术师傅在乡亲们的盛情邀请下,在好友的鼓励下,终于就地进行了表演。在“廖氏宗祠”的小坪子上,围了许多群众,廖辑侯也来了,绍基也夹在其中。武术师傅因为未带刀、枪、棍、棒等家什,于是,徒手表演了几套拳术,获得了众人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。正当武术师傅想给乡亲们再表演点什么技艺的时候,他的好友高声喊着:“大师,你那套脚功绝技,表演表演,给大家开开眼吧!”“大师,表演表演吧!”群众里发出赞同的呼喊声。于是,几个青年农民从祠堂邻近的住户家里,就地取材,搬来了十块大茶饼。那圆圆的茶饼,直径一尺许,厚度两寸余,重约十多斤。青年农民将十块大茶饼,在地上层层叠叠堆砌起来,宛如一个圆形的大油桶,沉沉地压在地上;又宛如一座小铁塔,实实地立在地上。“喝哈——喝哈——”武术师傅呼喊着,运足气,用足力于脚上,然后伸出右脚,象—把大铁耙似的,乘风一耙脚,把堆砌层层叠叠的茶饼全部耙倒在地上,成“一”字形依次散落排列在地上。顿时,群众中爆发出“好”“好”的喝彩声。绍基看到此情此状,异常惊讶。今日所见的功夫,比昨晚上更为出色,头脑里的问题更使他困惑不解了:“舅舅,武术师傅和耍杂技的人,为什么能练出这等绝招?”舅舅默默不语。他把小绍基带到武术师傅跟前,拱手作揖道:“请教师傅,你的脚功为什么这样有力?我这个外甥想向你请教一番,请你赐教!”绍基听了舅舅的话语,立即向武术大师三鞠躬:“师傅,学生向你请教了。……”武术师傅看到小小年纪的何绍基,竟这么有礼貌,而且能提出这样的问题,追根求源,感到惊奇无比,欣喜异常。摸着他的头,温柔地说:“小兄弟,什么绝招,都要靠天长日久的苦练啊!”于是,武术师傅讲了他学武练功的情况。他告诉何绍基,他的脚力硬功,是苦练出来的。开始,他在腿肚子上绑上沙袋子,练走练跑练拳术;后来,他找了一个铁匠专门打了一双十斤重的铁鞋,不论寒来暑往,刮风下雨,逢年过节,天天穿着练,从不间断,练拳术、练腿功、练脚力……一直练了十多年,方有今日之硬功。当脱下铁鞋的时候,这炉火纯青的绝招脚功就练成了……。
何绍基听了武术大师这席话,在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印记,得到了深刻的启示,心想:读书写字,何尝不是这样呢?!没有刻苦的磨炼,是难以形成真功夫的。这悟出来的苦练的道理,为他后来在书法、诗歌艺术上取得杰出成就,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。何绍基扎扎实实苦练书法,一直贯穿在他整个生命之中。他体会到为了把字练好,写得刚劲有力,必须从练臂功和指功入手。为了练臂功,他把一碗水放在前臂与小臂相接处,悬肘写字。他练指功时,既练“龙眼”,又练“凤眼”。所谓“龙眼”,即拇指与食指握成的圆形;所谓“凤眼”,即拇指与食指握成的扁形。这样,反复锻炼,一年四季,从不停止,以致于臂功、指功大为加强。这给何绍基创造以悬肘为主、中偏锋并用的“何氏书法”,打下了深厚的功底。即使作小楷,他也是悬肘作书。可见他的臂功、指功是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何绍基后来成了有名的大书法家,当时,有人问他:“教你书法的老师是谁?”“真正教我懂得书法诀窍的是一位武术大师。”。当人们知道何绍基观看武术表演后所得到的启示的时候,对于他这种含蓄的回答,是不会感到奇怪的。武术师傅苦练脚功的精神种子,在何绍基心田里播撒下来了,在书法园地里播撒下来了,并且生根、发芽、开花、结果了。这是当年那位武术师傅万万没有想到的!
《书法传天下》内容节选 原作者 梦之路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路军锋
编辑 郝跃东
中国●山西●梦之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
版权所有:山西梦之路文化传媒 容博恒昇房地产集团 备案/许可证编号:晋ICP备14005413号
网站管理 技术咨询QQ: 6300700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