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国●山西●梦之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
版权所有:山西梦之路文化传媒 容博恒昇房地产集团 备案/许可证编号:晋ICP备14005413号
网站管理 技术咨询QQ: 630070045
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曾写过一诗人:“青藤雪个远凡胎,缶老(吴昌硕)当年别有才。我愿九泉为走狗,三家门下转轮来。”这里的“青藤”说的是明代书画大师徐渭,“雪个”指的是清初画坛的“四僧”之一八大山人。
关于八大山人的家世,传世史料不多。根据有限的资料,可知虽然他是正统皇族出身,但家族境遇却相当恶劣,原因就是皇室家族内争。
八大山人的远祖,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。洪武十年(1378)五月,朱权出生于金陵(今江苏南京),他15岁时,为防御北方蒙古,被朱元璋封为宁王,驻节靠近蒙古的大宁(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)。洪武三十一年(1398),朱元璋死,按封建礼制,嫡皇孙朱允炆继承皇位,此即建文帝。但是朱元璋的第四子、驻节北京的燕王朱棣觊觎皇位,于建文元年(1399)举兵南下,发动了长达四年所谓的“靖难之役”。
朱棣在起兵之前,曾到大宁与朱权密谋,要求他一起出兵,并许诺事成之后和他二分天下。朱权信以为真,就同意了。结果到建文四年(1402),朱棣大下金陵,建文帝自焚而死,朱棣登上帝位,即明成祖。即位后,改元永乐,却只字不提事前约定的“分治天下”之事,反而在永乐元年(1403)三月,命朱权“移国江西南昌府”,把他的王府从大宁迁徙到江西南昌,褫其兵权,派人暗中监视居住。当时朱权只有25岁,深感朱棣用心毒辣,自己处境险恶,于是,“自是日韬晦,构精庐一区,鼓琴读书期间,终成祖世得无患”。他只能委曲求全,游戏人生,以示胸无大志,保全身家性命。这样倒是成全了他。他结交文人,潜心研究学术几十年,广泛涉猎道家经典、音乐、戏曲、茶道、星历、医卜、黄老诸术等,著书立说,成了历史上知名的学者。家族也在朱棣的虎视眈眈下得以平安繁衍。根据《明史》诸王世表和《盱眙朱氏八支宗谱》记载,到了第四代宁王的时候,在明武宗正德十四年(1519),宁王曾参与政治纷争,结果以“反逆”遭杀戮,除王号。历史的经验是血的教训,为逃避险恶内争,后来家族院里政治,学术传统代代相传。所以江西宁王一支,很多人能文善画,文风很盛。八大山人的祖父、父亲都嗜好金石书画,是地方有影响的书画家。八大山人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家庭背景下长大。他幼承庭训,八岁能诗,从小跟父亲学画,少年即写一手米字风格的小楷,还擅长作青绿山水,显露出不凡的艺术天分和才华。
按照常理,皇族子弟是天潢贵胄,朝廷供奉应当很好,人人锦衣玉食,养尊处优。其实不然。因为明成祖朱棣是以叔杀侄,靠武力篡位而当上皇帝,所以他在世时及后人对宗族都存极度的防范之心,生怕他们效仿,在地方力量壮大,对皇权造成威胁。所以对偌大的皇族,在生活上作了种种限制。不许皇族间私自来往(怕联合谋反),不许参与经营活动(怕聚财谋乱),不许参加科举考试外任做官(怕影响皇室体面),只能享用朝廷供给。另一方面散居全国各地的皇族有十几万人,队伍庞大,国库负担很重,养不起;另一方面也存心不让你过上好生活。所以朝廷供奉经常不够开支,外表看来地位显赫的皇族,徒留一块光鲜的贵族招牌,其实生活很拮据。
正是在这样物质不丰足、精神更压抑的家族氛围下,八大山人从小苦读好学。崇祯十六年(1643),18岁的他自愿“脱爵”——放弃贵族身份,而接受地方政府“赐名”,参加地方考试。获得“诸生”资格。当他准备再接再厉,靠自己努力实现人生梦想的时候,明末天下大乱,最终导致“甲申(1644)之变”,崇祯皇帝吊死煤山,明王朝覆灭。国毁家亡,多少皇族遭受灭门。对一个正在19岁青春年华的少年来说,本来充满梦想的未来突然间天崩地裂,一切倾覆,刀光血影中一切都失去了。
清初,反清复明的义士四处抵抗。因为惧怕皇室血统对民众有号召力,清廷对明宗族采取十分残酷的镇压政策。开始是政治上给予排斥顺治二年(1647),清廷下令禁止明宗成员应考和出仕,已考取的一律取消资格;顺治三年(1647),清廷又下令:“凡故明宗……若穷了迫降顺,或叛而复归,及被执献者,无少长尽诛之!”基本上实施了“种族灭绝”了。全国各地的皇族子孙为躲避灭门之灾,隐姓埋名,四处逃难。
在这样恐怖的形势下,八大山人和家人逃进了深山,一躲就是三年。后来,眼看参与反抗的宗亲一个个被抓住斩首,为了逃避血性腥,顺治五年(1648),八大山人23岁时候,剃度出家,在江西进贤县的介冈灯社当了和尚。
八大山人出家,这也是无奈的选择。王朝更替后,一些地方反清复明的武装为了发展壮大力量,也在积极寻找皇室血亲,作号“反清复明”的旗帜,作为亡明的宗族,这是很危险的。清政府对这类“逆犯”,抓住即就地正法,格杀勿论,非常严厉。所以明皇族后裔,随时都有可能受到牵连。为此,八大山人不得已,剃度出家,躲进了寺院。
从顺治五年(1648),八大山人23岁出家,到康熙十七年(1678),也就是在他53岁的时候,应临川县县令胡亦堂之邀请做客,这30年的时间,八大山人潜心佛道,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高僧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清王朝政权趋于稳定。为了显示圣朝的宽宏大量,显示政权的合法性,清廷对待逃散藏匿的明皇室子孙的政策也做了调整。凡是战乱期间隐姓埋名流落乡间的,允许回家落户,向官府缴纳国课。等于说,把原来的那些“政治嫌疑犯”“解放”了,让他们回归正常的平民生活。
朝廷政治上解禁了,政策宽松了,八大山人和外界有了接触的机会。康熙十七年(1678),53岁的八大山人应临川县县令胡亦堂之邀,出山到临川县衙做客。
这一次,政治形势和以前不同了。康熙皇帝下诏开“博学鸿词科”,收编遗落乡野的遗民进入新朝任职。历史又一次重演。当年隐居山林不与清廷合作的高士,隐居寂寞多年,眼看清朝江山稳定,自己年华空掷,英雄垂老,读书人志在天下的夙愿使他们终于改变对清廷的态度,投入新朝的怀抱,出山为清廷效力。这种思想多少也影响了八大山人。所以胡亦堂借编修《临川县志》之机,把八大山人邀请到了临川。八大山人希望胡亦堂成为他“回归”社会,实现夙愿的桥梁。
临川原来是明代皇室的封蕃之地,八大山人的宗族中有“临川郡王”一支。于是,像古代诸侯蓄养“客卿”一样,胡亦堂把他养了起来,封为上宾,谈事论文,品鉴书画。这一次,八大山人在临川也差不多呆了一年。但是,不知道什么原因,八大山人和胡亦堂闹翻了。于是独自回到了生身之地南昌城了。
回到南昌后,他隐居在南昌附近的寺庙道观,闭门读书,潜心艺术。从这时开始,他的书画使用“八大山人”的名号,写得既像“哭之”,又像“笑之”,寄托了他对世态炎凉的感悟。
康熙二十六年(1687),八大山人62岁的时候,把青云谱道院交给了徒弟主持,自己在南昌的抚河桥附近盖了一个房子,叫“寤歌草堂”,在这里吟诗作画写字。个人独处的时候,他应该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。但是在世人面前展示的八大山人,经常放浪形骸,不拘形迹。因为看透了一切,一切也就无所谓了。所以,人们在寺院附近的街市,经常看到他穿着破衣烂衫横行街市,“慷慨笑歌”,旁若无人。“世人以目狂之”,把他看做一个疯和尚。其实心里清楚着呢。他的“疯癫”不过是对当下社会的蔑视和抗议罢了。
康熙四十四年(1705),这个疯疯癫癫的疯和尚79岁病逝于“寤歌草堂”。八大山人的一生在贫困、孤寂、痛苦中度过。
八大山人的书法和他的画一样,。典型的作品,可看他临写的王羲之《兰亭序》。《兰亭序》是“二王”帖学得经典,赵孟頫、董其昌最推崇的书法书法范式。当然,它也是清初朝野上下崇尚的书法审美的最高标准。那大山人怎么处理?他与其说临写,不如说“创写”。他把《兰亭序》完全“改装”了。他把官方、主流社会认可的那种文人士大夫最正统的形式美,那种典雅精致之美一层一层剥掉,在技术上一点一点消减;原来精致华美的线条,变成了稚拙、单一、朴实的单线。在字的造型上,他对王羲之《兰亭序》原有的洒脱俊美也进行了粉碎性“解构”,通过夸张、变形,易之憨厚的形象。我们看他写“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,暮春之初,会于会嵇山阴之兰亭”。这些字的造型,一点一横,眉目间已完全没有了王羲之《兰亭序》那种雍容优雅,变得稚钝浑朴。像一个美少女,“铅华卸尽”,布衣衩裙,素面朝天,天然质朴。用这样一个方式,他“涂改”了当时清王朝官方推崇的书法审美标准——在“二王”帖学基础上形成赵董“流行样式”。
为什么这样做,这里面应该有八大山人内在的,很深的心理动机。因为他是亡明的后裔,他是这样一个孤老,他要表现对新王朝官方意识形态的不苟同,对社会的趋炎附势的鄙视和抗争。他的书法更加隐晦,更加隐蔽地寄托了他对于当时清王朝政权的一种抵制、蔑视、憎恨。八大的行书、草书都是这样一种格调,铅华卸尽,不作任何装饰性。一根线条质朴无华,像道行高深的老道一样,喜怒不形于色。这线条好像是没有感情的,实际上他的情感隐藏的很深。通过这样一根非常有内力、有内在魅力的线条,通过字形的稚拙变形,我们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他在书法方面执着的个人追求。这相当于他不敢哭、不敢笑、不敢喊,但是通过书法,“哭之”又“笑之”,把扭曲的情感压抑都哭喊出来了,当然用的是无声的语言——书法点线。
情感是书法表现的基础,也是书法表现灵魂。有了情感,技术也是书法表现的必要条件,因为表现需要工具,需要技术支撑。
八大山人的特定生活经历和生存状态,决定了他的情感样式和向度。家学得渊源和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以及父辈的熏陶,为他调动书法的表现功能,创造独特的艺术样式提供了技术支持。
看八大山人的作品集,可以看到他对传统经典的涉猎范围很广,对晋人、唐人、宋人他都下过很大功夫。他的小楷有钟王遗意;小行书明显有宋代大名士黄庭坚的痕迹;笔画的那种骨鲠之势,字态的张力感,可以说都深得黄庭坚精髓;八大山人的草书,线条简易,骨力天成,天质自然,跟他行书的风格一脉相承,有的时候也会时露晋唐情采。
从技术开拓方面来说,八大山人好像很简单,一根细线,他把书法技术简单化了。我么应该这么看: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的开拓,前人没有做过。要实现这样一种创造,需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,宽阔的视野,丰富的想象力,等等。从创造的跨度看,形式好像很简单,实际上他的创造难度并不低。因此我们从语言的独特性、语言的系统性、艺术的技术难度以及同道的认可追随等几个方面来评估,八大山人都无愧于书法史上大师的称号。
《书法传天下》内容节选 原作者 梦之路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路军锋
编辑 郝跃东
中国●山西●梦之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
版权所有:山西梦之路文化传媒 容博恒昇房地产集团 备案/许可证编号:晋ICP备14005413号
网站管理 技术咨询QQ: 6300700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