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书法传天下 > 详细内容
《书法传天下》之李世民
发布时间:2014/11/3  阅读次数:1459  字体大小: 【】 【】【
唐朝第二位皇帝,名字取意“济世安民”,陇西成纪人,庙号太宗,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,在位23年(公元626年-公元649年),享年52岁。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,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。生于开皇十八年(599年),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,他率部征战天下,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,被封为秦王、天策上将。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,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,他虚心纳谏,厉行俭约,轻徭薄赋,使百姓休养生息,各民族融洽相处,国泰民安,对外开疆拓土,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,重创高句丽,设立安西四镇,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,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
      唐代是中国古代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发展的高峰。书法艺术的发展,在这一历史的辉煌时期,也走到历史巅峰。

      首先,在字体(字形)的创造上,唐代达到了中国书法有史以来的最高点。实用汉字正体的发展,最终趋于完善,形成了标准楷式楷书。

      其次,支撑书法的抒情功能、代表书法价值另一极的草书,也发展到它最纯粹的形式——狂草。这种接近于“音乐”的美妙线条组舞,它的汉字信息传递功能已降低到自有书法以来最低点,而其抒情的表现功能,则被推向了极致。书法发展出“狂草”,已完全具备“纯艺术”的特性;诗、书、画(以及后来的印)在中国艺术中的并列地位已获实现。

      此外,书法的其他形式——篆书、行书,在唐代也获得发展。书法的艺术理论,在唐代也达到一个历史高峰。有理由认为,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历史成就最高,发展最辉煌的时代。

      在中国书法历史上,几乎所有的政治家都钟情书法,但各人造诣不同。历代皇帝当中,在书法艺术方面最有影响的是唐太宗李世民。唐代在书法艺术领域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成就,与李世民个人对书法艺术的热情支持是分不开的。基于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,称它为“帝王书家第一人”。

      李世民出生在一个世代高官的关陇贵族家庭,父亲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,李渊七岁封唐国公,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、安州总管、柱国大将军。进入隋朝,李渊曾任荥阳(今河南郑州)、娄烦(今山西静乐)太守。后召为殿内少监,迁卫尉少卿。大业十一年(615),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。大业十三年(617)拜太原留守。李世民就在这样一个豪门家庭长大。

      隋末,隋炀帝暴政,天下变乱蜂起,李世民预见要改朝换代了,暗中招募死士,图谋举世。后来各地农民暴动,李渊父子于大业十三年(617)起兵反隋,趁乱夺取关中,兵临长安,逼迫隋帝逊位,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。李渊称帝,即唐高祖。九年后,唐高祖武德九年(626)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“玄武门之变”,夺得皇位,改元贞观。李世民登基后,励精图治。他礼贤下士,广揽人才,虚心纳谏,从善如流,用了短短23年时间,把一个隋末农民大起义战乱摧残下民生凋敝的破碎江山,收拾改造成空前繁荣强大的新王朝。当时唐帝国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、人口、疆域、综合国力,都居于世界第一流强国水平,与欧洲的罗马帝国遥遥相应,被称为“贞观之治”。李世民因此也获得了“千古一帝”的美称。

      唐武德九年(626)八月九日李世民举行登基大礼。二十四日,边境告急,西部割据政权突厥率几十万大军内进!显然,他们获悉中原王朝发生了宫廷喋血事件,想趁李世民脚跟未稳,灭掉多年对手。李世民派出猛将尉迟敬德率军阻击,斩获千人,但没有挡住突厥主力凶猛军锋。很快,颉利可汗率大军驰至渭水北岸。渭水离长安只有40里,京师震动。城内空虚,军力不敌,怎么办?李世民审时度势,决定先用气势压住他们,同时紧急调兵,严阵以待。他下令扣留来使,率几位贴身随从,策马到渭水岸边,隔水向突厥喊话,怒斥他们背信弃义。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见状,果然被镇住了。李世民接着叫随行诸将都下部署后援,自己一人单骑出阵和颉利可汗谈判。颉利可汗见李世民如此勇猛自信,后面大军列阵,旌旗飘飘,心理上被慑服。李世民又重申旧约,许以原定结盟条件——赠送金银财物等,突厥决定罢兵议和。于是双方斩白马立于渭水桥上,一场大战,消弭于倏尔。这是历史上著名的“渭水结盟”。

      这是李世民登基后第一次“危机处理”,显示出他作为一个大国领袖的胆略和气概。“渭水结盟”为年轻的唐王朝发展赢得了时间。后来,李世民脚跟站稳,国力强大了,恰逢突厥内讧,就发兵各个击破,将西部割据政权一一收拾,汉王旧地尽纳唐王朝版图。唐朝强盛时,将军府管辖的西部边境,一直到中亚的贝尔克什湖。

作为政治家,李世民深知一个道理:可以武力获得天下,但是要使天下安定、百姓和宁,不但要发展经济,而且要有精神维持——所以他一生非常重视发展文化。

      李世民一生热爱文学和书法,写一手好诗文。如:书法史上著名的《圣教序》有两个版本,第一个版本是初唐名臣、大书法家褚遂良写的楷书铭碑,立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,称《雁塔圣教序》。另一个是僧人怀仁按李世民文、以王羲之行书集字而成的名帖《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》,立于长安弘福寺。圣教序文章写的清风朗月,就是出于李世民手笔。

      李世民以武功得天下,他即位后重视文化教育,倡导学术,身体力行,不遗余力,为唐代文化的发展做出来了贡献。贞观元年,即李世民登基第一年,他就下诏,命“在京官文武职事五品已上子,有性爱书及有书信者。听于馆内学书”。“敕虞世南、欧阳询教示楷法”。这实际上是在宫内开设贵族子弟书法班。教学需要的范本,“出禁中书法以授之”,都由内府提供。而且当朝大佬虞世南、欧阳询亲自执教。历史记载,当年有24人入馆学习。弘文馆招的书法班学员,是“在京官文武职事五品以上子”,在京中高级官员子弟。当时他们的学习热情很高。本来是走读生,晚上可以回家。但是皇上的政策太有吸引力了,大家都不愿回家,要求挑灯夜战,继续读书写字、完成功课。李世民批准了他们的请求,并增派官员值班,做好工作记录。想一想,一个新王朝建立,百废待兴,皇帝亲力亲为支持书法教育,皇宫里的书法班天天晚上灯火通明,学生们热火朝天学习书法学文化,这个场面对社会会有多大的影响和导向作用。

      皇宫里开班,仅仅是个示范。重要的还是要有制度保障,使书法人才培养常态化。所以李世民继位后,上承隋制,在初唐几经兴废的基础上,把唐代的科举制度中的“书学”规范化,把书法单列为一科,这一点在历史上影响非常大。不久如此,为了保障整个王朝官员队伍良好的书法素养,在官员的升迁任用期上,唐王朝把书法列入官员进级的考核内容。

      可以看出,初唐统治者对书法给予了高度重视,而且落实到了人才选拔制度上。这一点可以说影响了唐代整个社会对书法的态度,也改变了唐代整个官员队伍的知识结构。书法和文学并列,成为整个国家精英阶层的基本素养。所以,唐代的官员个个能诗,会书,唐代的诗歌、书法都达到鼎盛,恐怕和李世民调动国家机器大力推动的奠基之功有很大关系。

      因为李世民的极力推广,在教育和制度上非常重视书法,整个国家学习书法的气氛非常浓厚,奠定了书法在唐朝的繁荣基础。正因为有唐代这样强盛王朝的制度先例,所以唐以后历代王朝都很重视书法:在人才选拔上,把书法作为一个基本要求。这样使书法艺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有了保障,每个时代都名家辈出,使书法艺术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艺术之一。这样一种历史文化传统的形成,固然是与汉字本身和生活使用密切结合有关,更是和历代帝王重视,体制的保障分不开的。其中唐太宗在这方面起的率先示范作用,对历史影响深远。

      宫廷示范、制度保障,是李世民推广书法的两大措施。与此相配套,他还下诏拔出御府金帛,征集民间历代书法名家法书,得钟繇、张芝、芝弟昶、王羲之父子书400卷,汉魏晋宋齐梁杂记300卷。其中王羲之的书法就有2290纸。命魏徵、虞世南、褚遂良等一一鉴定真伪,于贞观十三年(639)十二月,一并金缕宝装轴成帙。其书接缝皆用小印印之,其文曰“贞观”,命起居郎臣褚遂良整理登录,宝藏府内,敕宫廷侍书大臣摹写副本,分赐王室亲贵学习。这里面有一件作品特别知名,就是后来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的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。

      关于《兰亭序》,历史上有一桩公案,李世民派萧翼智取《兰亭》的故事。

      《兰亭序》是王羲之在永和九年(353)三月三日为《兰亭雅集》诗集写的序,行书墨迹长卷。当时他请了大名士谢安等48人同游,大家“曲水流觞”,饮酒作诗,气氛热烈。王羲之借了酒兴用鼠须笔,写下了这篇文词清新、书法俊美的千古名作。野史称王羲之写的时候感觉特别好,二十几个“之”,没有一个重样,酒醒以后,自以为神,再写没有那感觉了。王羲之辞世后,长卷真迹由子孙收藏,传至其七世孙、僧人书法家智永(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后人),已到隋朝。智永落发山阴(今浙江绍兴)永欣寺为僧,人称“永禅师”,他潜心研究书法30年,传家法,是隋代著名书法家。智永去世,原迹传弟子辩才。唐太宗登基后,下诏出御府征集天下书法,得王羲之书法数百,唯未见《兰亭序》。后听说原作藏山阴辩才和尚处,就下诏征集。但辩才报称没有此卷。唐太宗于是派擅长谋略的监察使萧翼,乔装为贫寒书生赴山阴。萧翼在永欣寺投宿,与辩才偶遇,并结为友。饮酒下棋赋诗,谈议论道,深知《兰亭序》下落。萧翼趁辩才外出访友,入室取之,送回长安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萧翼赚《兰亭》”的故事。唐代学者何廷之专写《兰亭记》记其事。唐太宗后来得到了《兰亭序》真迹,并命侍书大臣虞世南、欧阳询、褚遂良、冯承素等临摹,分赐王子和亲近大臣学习。史传太宗临终,提出一生独爱此帖,他去世时,此帖奉命随葬昭陵。

      由于唐太宗李世民一生重视文化作用,身体力行,对唐代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,他去世时,朝廷依例根据成就拟定“谥号”,给他的“谥号”是“文皇帝”。诗人杜甫曾为《晋祠》题诗两句:“文章千古事,社稷一戒衣。”实际上也概括了李世民一生成就:以武力得天下,以文化而流芳百世。


书法传天下》内容节选    原作者  梦之路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   路军锋



编辑      郝跃东

上一页  1 2 
来源:原创作品
我要评论
  • 匿名发表
  • [添加到收藏夹]
  • 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未登录
最新评论
所有评论[0]
    暂无已审核评论!




  梦之路LOGO


本网注册会员用户名: 密 码: 验证码:   注册 忘记密码?

中国●山西●梦之路          版权所有  copyright  2014 

版权所有:山西梦之路文化传媒  容博恒昇房地产集团     备案/许可证编号:晋ICP备14005413号

 网站管理          技术咨询QQ: 6300700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