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诗歌散文 > 详细内容
狮峰山记
发布时间:2020/4/9  阅读次数:400  字体大小: 【】 【】【

狮峰山记

 

张红胜

 

    爷爷的墓碑上记载,他曾做过“狮峰乡”的财粮,也就是会计。这个狮峰乡指的就是我的故乡——王屋山下不远、古书上记载商汤曾经自作牺牲为民祷雨的的故乡桑林一带,但是为什么称作“狮峰”,作为一个乡村医生的父亲也不清楚。我曾到距西湖不远的狮峰山游览,那里林木葱茏,流水潺潺,云雾缭绕,土层深厚,是闻名天下的“狮峰龙井”茶产地,还曾经受到过乾隆皇帝的御封。但故乡的这座神秘“狮峰”在哪里?其中又隐藏着什么秘密?直到今年正月重访兴隆寺时,才无意中解开了其中之谜。
    那天,艳阳高照,风和日丽。在卧龙湾边停下车,我就和弟弟、女儿,沿着那一条不宽而蜿蜒穿行于山林间的水泥路,向旁边山顶的兴隆寺进发。
    今年春来早,故乡的春天来的更早。扑面而来的山风携带着浓浓的、暖暖的春意,如古诗所写:“吹面不寒杨柳风”。当然,这里吹的是山间河谷之风。山坡上,密密匝匝的松柏正在换装,一身新意。路旁的小草悄悄地脱去头上的衰帽,探头探脑地钻出地面,向这个孕育着盎然生机的世界张望着。一块巨大的岩石从中分开,自成峽谷沟梁,清晰展示,如花绽放,疑为天公神笔。三棵胳膊粗细的松树则并排齐立,从一道石缝中长出,它们的根紧紧抱着石头,又深深扎进土中,如同那桃园结义、生死共依的三兄弟,让人顿生敬意,感慨不已。
    继续向前,景色迥异。近处梯田层层,高树默立;稍远荆棘交织,密不透风;再下麦苗青青,残雪正融;远处山庄若隐若现,头上苍天一碧如顷。如诗如画,似梦似醉。
    正在独自欣赏,走在前面的女儿一阵惊呼:爸爸快来看,好大一只脚!
    我和弟弟上前一看,可不,路后松林下,一块巨大的青色岩石,宽约数米,自后向前,前面自然分成趾状,如同一只巨大的“神脚”从天而隆,踏在大地,煞是神奇。这是天神之脚,还是大山之脚,我们不得而知。只是充满无限敬畏之心细细欣赏着,啧啧称赞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
    终于到达山顶,眼前顿时开阔。大山自西向东,至此停下了脚步,形成了一段月牙形的山峰,兴隆寺就居高临下,傲立峰巅。这里是阳城县南的一高峰之处,四周群山相拥,大山居中,左右两河相围,北面是自西发源于析城山南门、沿途汇集了诸多河流的泥河,而南面就是发源于古桑林、曾经为阳城四大河流之一的古桑林河。两河在脚下的这座大山前交汇,形成了一个大湖——也就是近年来前面人工打坝拦截形成的著名景区卧龙湾。此时,还没有完全融化的卧龙湾大湖依然是千里冰封,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耀眼的光芒。用不了多久,它就会坚冰消融,清波荡漾,倒映蓝天,笑声爽朗。站立山巅,春风拂面,飞鸟掠天,手可探云,似乎“不敢高声语,恐惊天上人。”放眼四周,群山巍巍,层层青翠,村庄如盒,道路似网,忽有“苍天如圆盖,世界似棋局”的感慨。
    始建于唐末的兴隆寺,原有东、中、西三院,内有大雄宝殿、观音殿、放生殿、罗汉堂、钟鼓楼等大小四十余间,气垫雄伟,结构严谨,雕梁画栋,金壁辉煌。如今,历经千年风雨沧桑,早已坍塌,但基址规模仍在。现在的庙宇是近年来当地的信徒们集资修建的,只有原建制的一半,也比较简陋,但残存的碑碣不少,香烟亦从未间断,是阳城县南部一座有名的灵寺。守庙的老者说,每年的大年初一、正月初八和三月二十八的庙会,前来上香还原的信徒几乎踏破了山门。我们今天来的正是时候,香客可数。在他的指导下,我们上过香后,就被寺院里几通古旧的石碑所吸引,虽然年代久远,但字迹可辨。在主殿玉皇殿大门外一块不起眼的石碑上,我惊奇地发现了“狮峰山”几个字,心情激动,拭去表面尘灰,细细辩读,其清晰地记载着:兴隆寺于县城南四十里狮峰山上……
    呵,原来,我现在脚下所处的地方,就是让我寻找多年的狮峰山,尘封多年的不解之迹顿时揭底,让我真有些出乎意料,又措手不及。突然想起了刚才在半山腰中遇到的那只巨大“神脚”,那不正是这只雄狮的一只巨脚吗?又看了其它几通碑文,才知道,故乡所在的这座狮峰山,地处上古名山析城山的东延尽端,山腰有二个对称的泉眼,古称“龙眼”,山又称为龙山。而因为山梁宽大,两翼横长,上面低平,下部饱满,形似“狮鼻”,故称“狮峰”。而最终为何以“狮峰”命名而不是“龙山”?故人认为,狮鼻之山,犹如人鼻,拥有“狮鼻”者,必定福星高照,财力雄厚,家庭幸福,生活美满,为大富大贵之兆。所以,选“狮峰”为这座山命名,其良苦用心不言而喻。
    深情地望着这些记载历史文化的古碑,我不由得感慨万千。

    先人智慧之丰富是无可比拟的。在多年的业余乡土文化研究中,正如一位名人所说:历史在民间。纵观现在许多史书,大多是一些书生坐在办公室里寻找一些古纸堆,或者仅凭下面报上来的材料编撰的,其真实程度可想而知,或者错误百出,不但招人怡笑,而且遗害无穷。特别是近年来为了发展旅游,不顾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,强行改名,不但丢失了当地多年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,同时也丢失了那世世代代让人梦萦魂绕的美丽乡愁,而且由此已经引发出许多不必要的或者不可思议的问题和矛盾。正视历史,丰富文化,挖掘记忆,记住乡愁,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和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……比如脚下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,因处在县城南部,民间俗称为小南山,称这上面的寺庙为南庙。当地还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真名叫狮峰山,山上的这座寺庙是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兴隆寺?还能真正领略到它无限的风采。随着古碑的消失,随着岁月的流逝,它的名字和悠久的历史文化,也将如山下被湖水淹没的、当年周穆王东巡时下榻的“范宫”有密切关系的宫上村一样,永远淹没在时光的深处。

       走出兴隆寺正门,两棵新栽的柏树向湖而立,象征着一种新生的开始,而它左右的残垣断壁,似乎还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曾经拥有的辉煌和渐走渐远的历史。南有狮峰龙井茶,北有狮峰兴隆寺。狮峰龙井传承着千年的茶道文化,狮峰兴隆寺却是故乡人们永远精神上的寄托,永远传承着美好的人生祝福。虽然两座山名气不同,但它们却代表和传承着古老的中华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,更是一种看得见、摸得着、永远不会消逝的美丽乡愁!我突然忆起那年初春和H首探兴隆寺的情形,春光融融,桃花盛开,她站在桃花树下,惊艳无比,为这寂寥的狮峰山陡增一抹春光。时下,虽然还未到共开季节,但漫山的桃枝泛红,苞芽鼓胀,我分明看到,桃花绽满狮峰,狮峰荣披盛装,雄狮扬头矗立,天地写满兴隆…

    作者简介;张红胜,笔名宏苑,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生,山西阳城人,山西省作协会员,长于小说,衷情散文,痴迷历史,善行山水,有中篇小说三十余部发于全国知名大型期刊,作品数度获奖,选入刊本。主要作品有《升官有道》《都市刀客》《桃花盛开》《砥泊城秘史》《抉择上河》和著作《燕临窗前》《阳城史话》《悠然阳城》和《灵毓寺头》等。


责任编辑:张朝锋
上一篇:抗疫精神礼赞 下一篇:没有了!
我要评论
  • 匿名发表
  • [添加到收藏夹]
  • 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未登录
最新评论
所有评论[0]
    暂无已审核评论!




  梦之路LOGO


本网注册会员用户名: 密 码: 验证码:   注册 忘记密码?

中国●山西●梦之路          版权所有  copyright  2014 

版权所有:山西梦之路文化传媒  容博恒昇房地产集团     备案/许可证编号:晋ICP备14005413号

 网站管理          技术咨询QQ: 630070045